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氣帝王之路

在中國古代,一個一無所有,父母雙亡的年輕人,要吃過怎樣的苦,走過怎樣的路,經歷何種磨難,付出何種代價,才能最終創建出一個帝國,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幾千年來,只有一個,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王之後感慨時過境遷的詩句,普通人很難想象,從淮右一介布衣的平民到金陵坐擁天下的明朝開國皇帝。

“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氣帝王之路

-01-

出生布衣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 朱元璋在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來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離世。

只剩朱元璋和二哥,家裡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墓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墓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了劉家的土地。為了活命,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大嫂、侄兒被迫分開,各自謀生。

-02-

雲遊四方

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不久,當地鬧饑荒,寺廟裡得不到施捨,住持就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

年僅17歲的朱元璋離開寺院託缽流浪。在流浪的三年中,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雲遊的三年,也正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了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加上災情頻繁,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號召,

正年十二月,定遠縣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當了當地白蓮會的首領。

次年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號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兒時玩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就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

這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03-

義軍驍將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還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

元璋,字國瑞

後來起義軍中的將領起內訌,一個頭領把郭子興抓了起來準備殺掉他。朱元璋知道後立馬帶兵前往營救,成功救出郭子興。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一番大事業。於是回鄉募兵,兒時玩伴聽說朱元璋做了義軍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半年之後,朱元璋等郭子興出征無果,帶領心腹湯和徐達等人離開郭子興南下征戰。途中,又收編了三千多人,靠著這些人打敗了駐守在定遠的元軍,並且再次收編精銳兩萬人。朱元璋帶領自己的起義軍一路南下,捷報不斷。

但由於軍隊還在受紅巾軍的管制,雖心有不甘,但只能隱忍,期間,

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04-

大明初立

實力強大之後,攻克了緊靠長江南岸且盛產稻米的太平,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若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備受當地百姓的擁護。

從此朱元璋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於是,朱元璋便開始穩固根據。實力強大後,用不到十天的時間攻佔集慶,並進城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今南京)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請劉基至應天,委任其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策略,被採納。

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為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還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展開軍隊屯田,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

爭取民心的同時,還廣賢納士,詢問關於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這也表明朱元璋要開創一個新王朝的決心。

雖然有著十多萬的軍隊,但地盤小得可憐,夾在元軍和數支義軍中間,誰都沒把他的軍隊放在心上。

趁著其他義軍牽制著元軍,朱元璋又在當地發展農業,四處招募人才,又養成了一股大勢力。

三十二歲那年,起義軍各勢力開展,朱元璋坐收漁翁,大破陳友諒、張士誠兩人的聯軍。

在消滅殘餘勢力之後,朱元璋自立為王,號稱吳王。

次年,朱元璋歷時兩年,徹底收復江南。

滅亡所有起義軍後,朱元璋已年邁三十九,他宣佈登基為帝,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氣帝王之路

-05-

平定天下

建國之後,令徐達率二十五萬明軍向中原地區進發,和元朝主力展開決戰,並向元朝都城出發。

明朝軍隊來到元大都城下,元朝皇帝率領妻子逃出元大都,一路北上逃往了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

自此,元在中原的統治徹底結束,明朝正式取得長城以內全國的控制權。

後來朱元璋先後進行了八次北伐,徹底消滅了元朝在境內的殘留勢力。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明史》中這樣記載朱元璋:“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氣帝王之路

朱元璋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

到底做對了什麼?

1.不甘平庸

普通人想要做到朱元璋的成就,要是沒有一點野心,那就是連開始的資格都沒有。野心從來都不是一個貶義詞,相反,這是一種有抱負的表現,朱元璋就是不想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再加上外界生活條件的導火索,才讓他決定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一統天下之路。

2.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下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乃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元璋臨終遺詔最能說明他內心想法,朱元璋臨終時說,自己得到天下這31年間,每天心裡想得都是憂患和危險,每天勤奮理政不敢懈怠,務求對天下百姓有益。但是仍謙虛地說自己出身寒微,喜歡善良討厭惡人,和古代的賢名君主相比,我還差很遠。

其實就是要學會吃苦,挫折教育是要進到骨子裡的,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吃苦方能成大事。

3.自身實力加人脈

朱元璋在軍中表現突出,再加上當和尚時與白蓮教有一定的人脈關係,才讓郭子興把女兒嫁給了他,能幹加上人脈,這才是發家的基礎。

相比之下,好高騖遠,缺乏經驗,都是成功之路的大忌。

4.沉得住氣

“緩稱王”本質上也是一種差異性戰略,朱元璋選擇慢慢積攢實力,等到出頭鳥消耗得差不多了,才一舉定乾坤。

不夠強大時,一言不發,取得成果時,泰然自若。

5.當機立斷

不夠果斷的人,當斷不斷,該撤的時候不撤,該孤注一擲的時候又缺乏勇氣,姑息養奸,婦人之仁,最終葬送一手好牌。

從朱元璋的特點來看,他在處理一些長遠問題的時候,是非常果斷而堅定的,雖然有些過於殘酷,但確實是那個時期所需要的。

有的人面對困難時,左顧右盼、顧慮重重,看起來思慮全面,實際上茫無頭緒,不僅分散了同困難作鬥爭的精力,更重要的是會銷蝕和困難作鬥爭的勇氣。

果斷可以使我們在形勢突變的情況下,很快分析形勢,當機立斷、不失時機地對計劃、方法、策略等做出正確的變化。

不甘平庸:朱元璋的霸氣帝王之路

“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他是一個成功的開國皇帝,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奮鬥史更是一個,幾乎不可複製的傳奇。幼年時家境貧寒,父母早逝,青年時前途迷茫,從軍後戰爭的殘酷和艱難,都是命運賦予朱元璋的磨難。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不能喪失生活的信心,不能向命運低頭,要堅持努力奮鬥,改變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