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父不進子房”,是何意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眾所周知,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口口相傳而來的文化產物。它們大都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有所聯絡,或是與人際交往息息相關。就比如這句

“父不進子房”

就涉及生活中的父子關係。而它的後半句,更是精華所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後半句究竟是何? 又有何意?

古人云:“父不進子房”,是何意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父子

“父不進子房”是何意

其實它的前半句話很好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它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父親要尊重兒子的隱私權,不要老是不請自來隨便進出孩子的房間。眾所周知在古代是非常注重

“孝觀念”

的,遵循“

父為子綱”

。 再加上古代男子的地位一般都是比較高的。所以一些父親就認為自己是這個家的天,子女必須要聽他的話,要不然就是不孝。因此他們藉著這股風氣,肆無忌憚地命令孩子。殊不知一直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會導致不可磨滅的禍端。

首先人都是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的,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久而久之孩子內心積攢已久的壓力、怨氣得不到解脫,就會釋放出來,從而喪失理智。要不然為何古代會有那麼多父子反目成仇的事例呢?

其次如果是孩子小的時候,怕他受到什麼危險,經常去他的房間檢視一下還是情有可原。如果孩子已經成家,還像從前一樣那就不好了。在生活中,很多人衝的是孩子的父親,絲毫不注意分寸。像入無人之境一樣,隨意進出,一點不給兒子留面子。更何況成家之後,房間裡不只有兒子,還有兒媳住在一起。畢竟男女有別,如果再像以前一樣,兒媳心裡難免會有些不舒服。長期如此,很有可能會成為引發家庭矛盾的誘因。再加上古代比較保守,傳出去難免會落人話柄,對自己的形象也不太好。因此古人才會總結出“父不進子房”,這句箴言。

古人云:“父不進子房”,是何意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夫妻

下半句又是何

在弄懂它的上半句之後,我們接著再來看這句俗語的精華所在

“官不入民宅”

。其是在這裡我們就能夠得知,整個俗語的分工。它的上半句主要說的是“

小家”

,而下半句則是整個社會“

大家”

如果大家平時看過一些影視劇的話,都知道官差一般不會經常闖入百姓家,通常都是有案子發生去調查情況,或是抓捕嫌疑人才會進入。如果一個官差不問緣由,經常出入百姓家的話,那麼是有九個不是好官。所以在舊時,如果官員有事沒事經常去百姓家的話,就是暗示這個地方被貪官管轄,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

古人云:“父不進子房”,是何意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官差

像是清朝年間,有一個叫做眉山縣的地方。那裡的人民除了要給朝廷繳納皇糧外,還要被當地的一些官員勒索。眾所周知,“

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民與官鬥,輸得一定是人民啊。所以那裡的官員有事沒事就愛往老百姓家裡跑,每次都要勒索兩個字才罷休。久而久之,官員們的所作所為激起了民憤。其中一個秀才因為有文化,被人們推舉出來。代表人們向上級申報,從而討回公道。結果這個人還沒出了城門,就被人給秘密暗殺了。至此百姓們也只是敢怒不敢言,沒有人再敢站出來,主持公道了。後來有一年鬧災荒,人們乘亂闖進官府,發洩自己的怒氣。把府中所有的糧食全部都給掠走了。因為糧食全給當官的吃了,底下的人沒有力氣抵擋,最後整個官府都被搬空了。

古人云:“父不進子房”,是何意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

秀才

結語:

由此觀之,無論是管理整個家的家長,還是管理這個社會的官員。都有學會給自己的孩子或是百姓留有空間,長此以往無論是對己還是對人,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