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古代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就是高聳的城牆,

城牆不僅能夠在外觀上讓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還能有效抵禦外敵入侵。

很多影視劇中,都不難見到攻城的場面,由於古代科技水平落後,城牆對古人而言顯然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防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城牆雖然在古代防禦力很高,但這並不代表古人毫無辦法。

為了攻克城牆,古人發明了一種利器:雲梯。

現代影視劇中,雲梯也是最常見的古裝劇中攻城所用的裝置,這是一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特殊“梯子”。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雲梯從出現開始就構造複雜,經歷朝代更迭逐漸完善

傳說春秋時期,楚國國王為了實現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命令下屬打造了這種專門用來攻城的雲梯。雖然雲梯的具體發明者一直沒能確定下來,不過目前可以肯定的是,

魯班曾經對雲梯進行過改造。

早在戰國時期,雲梯的結構就已經變得非常複雜,內部構造對配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即便不是作為攻城利器出現,雲梯也可以被認為是當時出現的一種藝術品。

戰國時期的雲梯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車輪、梯身和鉤狀物

因為創造雲梯的初衷就只是為了攻城,所以初期的雲梯每個部分的構造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多餘無用的存在。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車輪,是方便雲梯移動。

按照現實條件考慮,建造雲梯必然是在距離敵城位置較遠的地方

,即使是在現代,想要把一個龐然大物從很遠的地方移動過來也非常難,更何況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人。

車輪的存在,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梯身,

自然是攻城時最重要的部分,

只有利用梯身的高度,古人才可能打破城牆的高度限制,攻破對方城池。

雲梯之所以被稱為“雲梯”,以“梯”的名字命名,就是因為雲梯中所有的構造最終都是為了梯身的攀爬功能服務。

鉤狀物,

是很多古裝劇中都可能會忽略的部分,不是因為這些雲梯中不存在鉤狀物,而是以現代影視劇的篇幅比重

,很少會有鏡頭放在鉤狀物上。然而這個部分,卻是攻城時的關鍵所在。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其存在的意義,除了將雲梯同敵方城牆連線起來外,還有保證雲梯穩固不被破壞。

攻城時,不止攻城方會使盡渾身解數,守城方必然也會竭盡全力

,雲梯的牢固與否,直接決定了戰局的走向和最終結果。

因此,從雲梯誕生開始,

鉤狀物就被設計得非常尖銳、堅硬,一旦鉤狀物鉤住城牆,即使是攻城方也很難將它取下來。這也是守城方很少會選擇推倒雲梯的主要原因

,破壞鉤狀物非常困難,耗時極長,在機會稍縱即逝的戰場上,選擇破壞雲梯非常不划算。

到了唐朝時,雲梯有了新的變化:

梯身底部開始固定在一個底盤上,同時有了主梯和副梯的區分,底部比從前加固了許多。

早前的梯身雖然也固定在雲梯上,但是並沒有“底盤”這一存在,只是簡單的固定。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主梯和副梯的區分,讓雲梯的使用更靈活,不再受制於原本只有主梯時的使用方法。副梯的出現,讓攻城方不再需要單純依靠攀爬上城牆,因為副梯是可以移動的梯子,

在攻城時,非常方便躲避來自城牆之上的襲擊。

雖然雲梯的功能逐漸完善,但云梯在攻城時受限嚴重

由於副梯的使用非常靈活,也被人們稱為“飛雲梯”,在攻城時被守城方當作主要的防備物件

。唐朝時的這些改良,其實都是方便更快地架設雲梯和更快速地攻城,

特別是底盤加固的措施,讓架梯時間縮短了許多。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宋朝時,在唐朝的基礎上開始

更注意雲梯使用者的安危,尤其是雲梯下方的推梯人。

即便有車輪,雲梯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需要多人同時推動才能移動,一旦推梯人出現意外,即便雲梯本身無礙,也無法發揮出原本的作用。

到宋朝時,火器等戰爭裝置已經開始出現並投入戰場使用,

所以很多守城方都會選擇使用火攻的方式對抗雲梯。

相比於箭矢,採用火攻的方式攻擊推梯人,命中率更高,效果也更明顯

:一旦有一個推梯人被命中,很可能會導致周邊幾個人都被連累。

因此,攻城方通常會在推梯人四周圍起一個硬牛皮製成的“防護欄”,

硬牛皮可以有效隔絕火和熱度,同時也可以防範一定的箭矢攻擊

除此之外,底盤的防護功能也有所增強,宋人增加了一些反擊的功能。正是因為宋人在底盤中加入了反擊的箭矢等材料,導致底盤加重,雲梯也變得越來越笨重。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等到明朝以後,火器的火力增強,雲梯面對火器變成了雞肋之物,過於笨重的身軀開始被許多攻城方嫌棄,因此逐漸退出了歷史戰場。

即使沒有火器火力的增強,雲梯在攻城時也不是完全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架設雲梯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但要設法躲過守城方的干擾,還要將鉤狀物固定在城牆上

,這些都很難做到。

而且相對而言,一旦攻城方選擇使用雲梯,守城方就佔據了主動:攻城方能否攻城成功,絕大部分要考慮到守城方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利用雲梯攻城,雖然多數時候都能取得成功,付出的犧牲也都非常大。

所以很多將領在使用雲梯時,其實並不是一味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雲梯上,而是“把雞蛋多放在幾個籃子裡”,

利用其他部分的將士同雲梯打配合,以此謀求攻城勝利。

有時候,雲梯只是用來吸引敵人的火力,真正的進攻主力在城門處;有時候,城門處會加大進攻力度,為雲梯的使用打掩護。

具體如何選擇,要看將領的心意和當時的具體情況。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雲梯在古代戰場中的使用,不完全在攻城這一方面,

它還經常被用來觀察敵情。

在沒有通訊裝置的古代,

單純依靠細作打探情報依賴性太強,資訊真實性也有待可考,雲梯的高度優勢能夠有效獲得更多相對真實的資訊。

如果沒能在雲梯架設好前徹底摧毀,就只能選擇肉搏

查探敵情計程車兵,通常是目力較好計程車兵,而攻城中使用雲梯計程車兵,必然是整支隊伍中的精銳部分。

原因也非常簡單,

用於攻城時,雲梯的使用難度很高,對身體素質、戰鬥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普通計程車兵根本無法滿足使用條件。

為了儘可能避免精銳部隊的消耗,將領們輕易不會使用雲梯,可是一旦使用,必然會設法保證這些士兵的存活率。不管是使用雲梯偷襲,或者是利用其他將士打配合,

至少會設法為雲梯提供架設的空間。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影視劇中常見的肉搏場面,

都是在雲梯已經架設好後發生,雲梯架設完成之前,雙方的戰鬥重點其實都在雲梯本身

。攻城方會盡量保證雲梯和雲梯的使用者平安完成架設;守城方則儘量在雲梯架設完成前摧毀雲梯會讓雲梯無法靠近城牆。

一旦架設完成,

且不論推倒雲梯的難度係數之高,以攻城方的能力,既然能夠保證架設完成,必然也可以為後續的登城工作做出火力掩護。

此時守城方能做的只有盡力避免對方登城成功,相比於摧毀雲梯,此時戰爭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人本身。

雙方的爭奪焦點,

已然變成了攻城方能否順利登城。

守城方避免對方登城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不是摧毀雲梯,而是讓攻城方計程車兵止步於此,

此時自然要進行大量肉搏,或採取砸石頭、扔火把等手段。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從攻城時雙方的表現來看,雲梯一直都是戰場的焦點之一或焦點的承載者

。其實雲梯的重要性,並不只在戰場這個現實環境中有所體現,也並不只侷限於此。

關於雲梯的戰鬥,也並不是從戰場才開始的。戰爭的爆發,很少會真正突如其來,多數時候都有所預謀或預兆。當可能的守城方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面臨危險時,

就會選擇將自己城池附近的樹木全部砍光,避免對方就近取材製造,增加對方使用雲梯的成本。

還有些城市,會提前製造一些對雲梯能夠造成毀滅性打擊的物件,

比如特質撞杆。據說只要使用得當,撞杆能夠一次性徹底摧毀雲梯,

只不過這些物件的製造也非常麻煩,所以有時候未必來得及,還是要等到戰場上貼身肉搏換取平安。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雲梯,而是往下砸石頭?雲梯構造太強大

古人使用雲梯大都在戰場之上,今人卻將雲梯投入到另一種用途之中:消防和搶險。

雲梯不再被用來攻城,而是成為比較純粹的攀高樓梯,有時候也被用來做現代園林中的部分景觀,和平年代帶給社會的改變,如此清晰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