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的一個小縣 人口35萬 GDP卻超126億

涇縣,隸屬於安徽省宣城市。古稱猷州,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宣城市西部。東與宣州區、寧國市接壤;南與黃山市黃山區、旌德縣毗連;西與池州青陽縣交界;北與蕪湖南陵縣為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與皖南山區交接地帶。介於北緯30°21’—30°51’,東經117°57’—118°41’之間,東西長66千米,南北寬53千米,總面積2054。5平方千米,佔安徽省總面積的1。47%。

安徽宣城的一個小縣 人口35萬 GDP卻超126億

新石器時代,涇縣境內即有先民活動生息。夏、商、周,為古越族先民。

春秋時期,地初屬吳國。此後吳、楚曾爭戰於此,地常屬吳。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吳、楚大戰,曾屬楚國。此後為吳、楚爭峙場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地屬越國。繼為越、楚爭峙場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滅越,屬楚國。

秦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國。翌年,平江南,置涇縣(治城西北2。5千米涇溪西岸),屬會稽郡。秦末,分會稽郡西部置鄣郡,涇縣屬之。不久,復分鄣郡西部置廬江郡,涇縣改屬之。

漢唐時期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銷江南廬江郡,涇縣改屬丹陽郡。

東漢永和四年(139年),涇縣改屬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銷宣城郡,涇縣仍屬丹陽郡。興平二年(195年),為孫策控制區,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涇縣西南地區置安吳縣(治西蘭山南渡口,今涇縣黃村鎮安吳村),屬丹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今縣境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安吳(仍治今黃村鎮安吳村)2個縣屬宣城郡。

南朝延續晉制。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宣城郡,撤銷安吳縣,併入涇縣(仍治涇溪西岸),屬宣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涇縣改屬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並起,後為杜伏威部控制區。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設南徐州,不久,改為猷州(治今涇縣章渡鄉大嶺集馬家村大寧山南),涇縣屬之。八年,廢猷州併入涇縣,改屬宣州。天寶元年(742年),宣州改稱宣城郡。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宣城郡複名宣州。涇縣先後從屬。

宋元明清

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為寧國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涇縣遷往舊城東1千米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涇縣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廂鎮),仍屬寧國府。至元十四年屬寧國路。至正十七年四月,朱元璋取寧國路,改稱寧國府。龍鳳七年(1361年)四月,寧國府改稱宣城府。十二年正月,改稱宣州府。吳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稱寧國府,涇縣均屬之。

明清涇縣屬寧國府。

安徽宣城的一個小縣 人口35萬 GDP卻超126億

截至2018年末,涇縣戶籍人口35。1萬人,比上年下降0。2萬人;常住人口30。7萬人,比上年增加0。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9。1‰,自然增長率-0。7‰。

安徽宣城的一個小縣 人口35萬 GDP卻超126億

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8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49。9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57。6億元,增長5。5%。三次產業結構為14。9:39。5:45。6,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按照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1128元,比上年增加61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