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84篇原創文章

春秋時人們認為:“爭天下者必先爭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還認為:“夫豐國之謂霸,兼正之謂王”。這與戰國以後的人們對王和霸的理解,在意義上有所不同。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楚莊王的主觀願望,當然是為王最好,從他“觀兵於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一事,即可窺見。但他又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軍事統帥,他知道在千乘以上國家林立,晉已確立霸主地位,自己又不具備滅晉、滅秦等大國的軍事力量的當時,要爭天子地位是不現實的。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所以他一生的政治目的,或者說他的國家戰略企圖,就是爭霸中原,使半數以上的諸侯歸附於楚,以取得他們的朝貢和對他們的控制權。由於楚莊王留意戰爭與政治的關係,所以他在進行戰爭時,非常注意使戰爭服從於政治。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楚莊王正是根據爭霸中原這一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決策的,他的思想,可以從他的作戰方針中體現出來。首先對待陳、鄭、宋等影響較大的二等國家,他採取的只是征服而不消滅、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並用的作戰方針。這些國家歷史悠久,疆域較大,人口眾多,如鄭、宋兩國,春秋前期還曾試圖爭霸,即以陳來說,也是千乘之國,不容輕視。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為了爭霸,除要“得其半”外,還要“豐國”。所以楚莊王對待庸、蕭、舒、蓼等影響不大的小國,就採取武力兼併的方針,毫不留情,以掠取土地、民眾,擴大疆域、實力。兼併他們,不會激起一、二等國家諸侯們的反對,因為他們也是這樣做的。楚莊王“並國二十六”,除上述諸國外,其他連名字都說不清楚,可見其影響之微。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就以對戰略形勢曾起過相當影響的邲之戰來說,也是在莊王不願決戰的情況下發生、發展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當楚軍與晉軍隔河相望時,莊王“欲飲馬於河為名而去”;當晉軍渡河南下時,莊王又是“聞晉師既濟,王欲還”;當他的近臣伍參向他建議交戰時,他未採納。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中軍主帥孫叔敖的話,最能代表楚莊王的思想。孫叔敖說:我們去年服陳,今又服鄭,目的已經達到,何必定與晉戰?如果作戰失利,後果豈不堪憂!於是楚軍“南轅,反旆”開始後撤。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後來伍參分析了晉軍將帥矛盾、指揮不一,並斷言“晉軍必敗”,特別是當伍參說堂堂大國之君,不敢與晉國之臣作戰,是國家之恥。莊王才被激決定停止後退。但並未組織戰鬥,而是派使臣至晉營請和。以後晉將許伯等乘車挑戰,衝入楚營,殺人而退,楚軍竟放其安然退走。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直到晉將趙旃佯裝請盟、再度挑戰時,莊王才發怒,親率一小部親兵追逐趙旃。楚中軍主帥孫叔敖害怕莊王陷入晉軍,自作主張,指揮楚軍出營列陣,並先發制人發動進攻,邲之戰這才發生。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即使這樣,當晉軍潰退時,他也不進行戰場外追擊,宿營於邲,坐視晉潰軍渡河北退。甚至對晉軍倉皇逃走而陷入泥坑中的戰車,不僅不俘其官兵,還教之以出陷之法。據《公羊傳》記載此事說:莊王認為“吾兩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還師,而佚晉寇”。邲之戰後兩年,莊王又派公子馮“聘於晉”。

楚莊王不愧是春秋霸主,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上述所有事實,都充分說明楚莊王在進行戰爭時,並不是單純地按照戰爭本身的利害得失決定自己的行動,而是根據政治目的需要來決定戰爭行動,戰爭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你如何看待楚莊王

評論區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