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明末,天下大亂,很多明朝官員因為剿匪或抗清不利,結局悲慘。

不過,既然做官,為國捐軀也好,因罪自盡也好,這是他們應該承擔的因果,無可厚非。

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較可惜的官員,比如,科學家式的技術型官員。

這類官員從本性上來說,做官的情商都有些欠缺,這屬於理科男的通病。

不是誰都能像徐光啟那樣,又會做官,又會搞技術,兩邊都不耽誤的。

如果是盛世,技術型官員即使做官糊塗,總歸不會有性命之憂,無非是仕途坎坷罷了。

可明末亂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葬送生命。

本文就給大家介紹兩位明末時,比較著名的,研究科學技術是一流高手,但做官卻晚節不保,把自己作死的科學家式的官員。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一:武之望

武之望是明朝嘉靖年間生人,至崇禎朝,已年過70歲,人生歷經六朝(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為官也歷任四朝(萬曆朝進士),算是元老重臣。

他有兩個特長,第一是在儒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是陝西人,也因此被人讚譽為“關中鴻儒”,如果不做官,做個思想家、教育家或文學家都沒有問題。

第二是醫學方面的造詣高超,尤其擅長婦科醫學,還專門著有《濟陽綱目》、《濟陰綱目》這兩部醫學名著,妥妥的著名醫學家。

實際上,武之望的官途不算特別突出,但也沒有太大波折,雖然曾因憤恨官場黑暗,辭官歸鄉十多年,但憑藉資歷,至明末天啟四年時,也順利做到了登萊巡撫(從二品)的位置上。

此時的武之望,已經72歲了,在古代,算是高壽,完全可以去養老了。

但老當益壯的他,卻一定要繼續為官,或許他在研究儒學和醫學之外,還有一顆繼續攀登官場高峰的心,沒進過內閣,算是一種遺憾,所以一把年紀了,還要在官場上打拼。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這是個人理想,無可厚非,可明末時期的登萊巡撫不好當,是要監管皮島駐軍,參與遼東方面的軍事工作的,這對於儒學家和醫學家來說,有些困難了。

因此,他在登萊巡撫任上,跟明軍駐皮島的主帥毛文龍的關係,處理得相當差。

雙方對軍事工作的理解無法苟同,武之望在登萊巡撫任上的工作成績,完全沒法跟前任袁可立相比,只知道跟毛文龍互相彈劾,無法共事。

也因此,武之望的登萊巡撫只當了一年零九個月,就被調離了。

他被調到南京為官,任六部侍郎,屬正三品,其實是降級使用,還是南京的六部,這算閒置了。

對於武之望來說,這也沒什麼,反正一把年紀了,到天啟六年時,他還一度因病乞休。

可到了崇禎元年,崇禎皇帝要起用他,已經高齡76歲的他又堅決復出了,還被派到陝西當三邊總督(總督陝西、甘肅、寧夏軍務)。

崇禎朝的三邊總督可不好當,後來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就是從陝西開始爆發的。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而農民起義軍中,很多早期領導人其實是三邊的邊軍出身,因為缺餉鬧兵變,然後乾脆造反起義。

武之望同樣沒能很好解決邊軍缺餉的問題(有記載說他也剋扣軍餉,存疑),他上任三邊總督僅僅半年後,治下就鬧出了“固原兵變”(三邊總督府就在固原)。

兵變後的明軍士卒很輕易就轉變成了流賊,陝西糜爛,武之望毫無解決辦法和能力。

於是,在“固原兵變”發生僅三個月後,感覺無法對朝廷交代的武之望自殺身亡,死時77歲。

如果武之望在70歲後,能老老實實致仕,憑藉其儒學和醫學上的成就,其實人生應該很圓滿。

可惜,他為官的心思一點都不弱,終於讓自己這樣的科學家式的官員,搞得晚節不保。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二:孫元化

孫元化是明朝萬曆年間生人,他一輩子在功名一途上止於舉人,不是他不夠聰明,不願意學習,而是他的興趣在別的科學技術上,對八股文不夠專注。

簡單說,就是一個文科成績不怎麼樣,理科成績很高的技術型人才。

但孫元化的官途並不差,人生的最後一個官職是登萊巡撫,以舉人之身獲得從二品的官位,相當厲害了。

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專注的技術是火器技術,專為戰爭而生,在明末,這樣的人才值得被提拔。

孫元化是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學生,跟著徐光啟信奉天主教,跟著學習西式科學知識。

其所學的西式科學中,又以研發火器最為擅長,特別是研發和鑄造火炮。

天啟年間,讓整個大明朝振奮不已的“寧遠大捷”中,明軍賴以發威的,擺在寧遠城頭上的十多門大炮和炮臺,就是按照孫元化的意見修築和擺放的。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崇禎三年,孫元化被人舉薦,擔任了登萊巡撫。

在任上,他還組建了一支有20多個外國人(應該全是葡萄牙人)參加的僱傭軍,專門為轄下的軍隊擔任炮手,以及幫助他研發火炮。

另外,他還抱著善意,接納了從皮島逃到登萊地區的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原毛文龍麾下的將領,讓他們在自己的麾下為將。

這一舉動,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

崇禎四年,在遼東,明朝和後金之間,打響了“大淩河之戰”,明朝因戰事不利,從各地調派軍隊出關救援。

孫元化也派出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走陸路北上參與此戰。

但孔有德等行進到吳橋時,因和當地士紳發生矛盾,一怒之下發動兵變,造反了。

孔有德等造反後,一路殺回登萊地區,孫元化應對不利,拒絕聽從登萊總兵張可大正確的平叛意見,以至登萊明軍大敗,連自己都被俘虜了。

《明史·張可大傳》中記載:

未行而孔有德反吳橋,東陷六城。可大急往剿,元化檄止之,不聽……有德暮薄城。可大請擊之,元化持撫議,不許。可大陳利害甚切,元化期明歲元日發兵合擊。至期,元化兵不發……燾(張燾,據說也是一名火器專家)兵半降有德,遣歸為內應。元化開門納之,可大諫,不聽。夜半賊至,城遂陷。

孫元化被俘後(此前自殺未遂),因此前收留孔有德等,對其有恩,孔有德沒有殺他,還差點被孫元化說服,準備接受朝廷招撫。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但孫元化的計劃被巡按王道純(他也算是醫學家,自己沒有著作,但校檢及整理過許多前人的醫學著作)破壞,最終沒能成功。

孔有德之亂被平定後(帶著部隊跑去投降清朝了,還帶去了孫元化積攢的火炮、炮手和鑄造火炮的外國專家),孫元化要承擔責任,被崇禎皇帝下令斬首。

孫元化的名氣比前面介紹的武之望要大得多,因為他是研發火器的,比搞醫學的更為人熟知,而且“孔有德之亂”也比“固原兵變”危害更大。

但孫元化的人生結局跟武之望的大同小異,也是一個搞科學技術很牛,但做官面對危機時,束手無策的理科男。

孫元化被殺時,只有51歲,對於科學家來說,這算是年富力強的年齡,他死得相當可惜。

明史:晚明時,兩位技術型官員的悲慘結局,做官的能力太差,可惜

三:結束語

以上是兩位明末時期,比較著名的科學家式的官員,做官把自己作死的基本情況。

還有如宋應星、方以智這樣的,晚年乾脆老老實實離開官場(很多人不願意在清朝做官),一心研究的科學家,他們的人生結局雖然也在鬱悶中度過,可至少能有個善終。

類似武之望和孫元化這樣的技術型官員還有不少,有感興趣予以介紹的讀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