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疑雲之我見:子車三賢殉秦還是秦穆公殺三良?

在權利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面前,所有的仁慈都是虛妄,我個人更是堅信:秦穆公殺三良!請大家耐心聽我道來。

我們先來回顧下史實: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秦國第九位國君秦穆公去世,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這裡面更是包括了良臣子車奄息、仲行、針虎等兄弟三人,要知道子車氏三兄弟,可是國之賢良啊!後人皆說,三賢感其恩德,希望能夠追隨賢君,一同共赴黃泉!這樣的說法你信嗎?事實究竟如何呢?

歷史疑雲之我見:子車三賢殉秦還是秦穆公殺三良?

春秋五霸一直,秦穆公,死後殉葬177人,為的是權力的順利交替。

《左傳》是這樣記載的,“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好的,我們就根據歷史的提示,先來讀一讀 《國風·秦風·黃鳥》: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針虎。維此針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慄。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讀了之後,頗有感慨。

黃鳥之鳥,”可飛可止”之“飛禽”也。“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所擇有錯誤,“良禽”不失其為“良”,“良臣”亦不失其位為“良”,然而不“明智”而已。從這首詩歌中表現的不是痛惜,而是什麼呢?悲憤!俗話說,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些彎彎繞雖能騙過一時,卻騙不了一世!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人即是江湖!

歷史疑雲之我見:子車三賢殉秦還是秦穆公殺三良?

家國天下,先家後國再天下。

也有人說這也就如同當年乾隆帝留下和珅一般,只是秦穆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之後,選擇赦免三人的陪葬,樹立威儀,更加能夠鞏固秦國的統治。可真的會有如此善良的君王嗎?真的就有如此不慧的君王嗎?

作為一代雄主,首先考慮的是家國天下,未得天下先圖國,國家國家,國是家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1、秦穆公知不知道子車三賢的巨大威望和勢力?

2、秦穆公知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秦康王只是庸碌之輩?

3、秦穆公知不知道自己的兒子駕馭不了子車三賢?

我相信能夠名垂千古的,都是狠角色,特別是帝王!他是希望自己的子孫永鎮西秦呢還是想被取而代之呢?答案不想自明!

我相信這177人裡面還有不少子車家族的核心成員,保證子車家族剩下的力量不足以威脅到秦國的統治,這等惡名便由自己做了便罷了。這才是帝王心術!

好比漢武帝晚年,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更是營造巫蠱之案,所牽連者更甚,這一切難道僅僅便是年齡漸長的昏聵嗎?不是的!

歷史疑雲之我見:子車三賢殉秦還是秦穆公殺三良?

王位有強烈的排他性,你可以託孤,可以輔政,但不可以篡位!

其實,這一切便就是始終如跗骨之蛆一般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與前行的道德準則和社會法則。在這裡,為了心中的權利傳遞,爾虞我詐,蠅營狗苟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說白了,都是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