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提起古代極刑,最常聽到的是四種,按頻率排名如下,“斬立決”、“絞監候”、“斬監候”、“絞立決”。

監候,是在監獄等候,等著上邊二次核准,或按流程秋後執行。

立決,立刻處決,簡化流程,直接處死。

往上一層分就是兩層,一個是斬,一個是絞。

通俗的講就是一個用刀把頭砍下,一個用繩子勒死。

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古代斬刑

對於這兩種新刑方法,大部分人認為區別不是很大,甚至痛苦程式也差不多,但事實是,這兩種行刑方法,代表了死刑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天一個是地。

這涉及到我國幾千年的思想意識的傳承。

一、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腦袋掉了,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二、按中國佛、道傳說,如果是因為頭掉而亡的,是“極兇”之事,當事人的靈魂不得安寧,影響下一步流程,比如投胎、轉世等。

《三國演義》裡關公被殺,靈魂在空中大喊“還我頭來”就是這個意思。

三、會影響家族以後的氣運,這種被定義為“極兇”的去世方法,按古代的迷信系統,也會對家族活著的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

其中第二種,即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面對未知的恐懼,給當事人的心理壓力極大。

於是,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古代凡是“斬立決”的,都是犯了大錯或得罪了大人物,讓人家恨之入骨,然後,把他搞成了“斬”的。

最明顯的就是謀反失敗,“斬”的多“絞”的少。

而“絞”則要相對“溫和”得多。

往古代生活中延伸,就是古人對去世前“留全屍”的重視程度。

宮鬥劇中,皇帝要殺哪個妃嬪,都是“絞”,很少用“斬”,因為畢竟曾經有過一點情誼,最著名的就是楊貴妃和甄嬛傳裡那幾位戰鬥失敗的妃子。

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同樣,某些有功之臣皇帝想處理掉,念及之前的功勞都會“賜全屍”,要麼賜吊繩要麼毒酒,待遇最好的賜燒鵝吃。

《三國演義》曹操殺呂布,因為對呂布有一點愛才之心,所以,“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後梟首。”

《水滸傳》裡,幾名勞軍官員罵梁山,被梁山無名軍校殺掉,宋江雖然知道這名軍校很義氣,但又不得不殺掉來給朝廷一個交代,“宋江令那軍校痛飲一醉,教他樹下縊死,卻斬頭來號令”。

都不是直接砍頭。

《聊齋志異》裡,有個人遇到賊和尚,和尚要拿刀殺他,(和尚)握刀相向。客哀求切,弗聽;請自經,許之。

不僅砍頭,被人用兵器殺死,弄壞了五臟六腑也算“大凶”,僅比砍頭差一個小等級,靈魂也不是那麼安寧。所以,聊齋裡的這人就要求自經,就是上吊,要求自己上吊,善良的和尚答應了他。

這些人不得不死時,留全屍就是“奢侈品”。

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三國演義裡畫面

所以,雖然都是極刑,但斬立決是待遇最差的平民,而絞監候則相當於極刑裡的皇帝了。

有人問了,呂布和無名軍校最後頭還是被砍了,是不是白忙活了?

這是因為,人已經死了,靈魂已經離肉體而去,正常程式已經走完,那具屍體就不重要,別說砍頭了,全燒了都沒問題,比如,武大郎就火化了。

因為文化不同,西方傳統與我國的恰好相反,“斬”才是恩賜,“絞”則留給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通常是大庭廣眾之下,把當事人臨死前痛苦掙扎的畫面展示給圍觀群眾,用以打擊當事人最後的尊嚴。

而按西方的說法,靈魂留在肉體上的時間比中國的要長得多,並且能感知肉體的痛苦,所以,絞刑後,人通常還要暴曬吊幾天。

當然,無論是斬還是絞,這種殘酷的行刑方式,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最後成為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一個見證。

斬立決和絞監候的區別,死刑中的平民和皇帝

外國斬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