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妃是後宮唯一的漢妃,順治帝很敬重她,就是不跟她生孩子

順治帝親政後,大力推行漢化,為了拉攏漢族將領與漢族士紳,他將一名漢女納入了後宮,此女是清宮第一位漢妃,也是當時唯一的漢妃,雖然這個女人在順治後宮地位很高,卻只侷限於政治層面,她沒有為順治帝生下一男半女,這個妃子便是恪妃。

恪妃是後宮唯一的漢妃,順治帝很敬重她,就是不跟她生孩子

恪妃石氏是一名來自河北灤州的漢女,祖父名叫石惟嶽,石惟嶽是明朝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曾在某省擔任副使,在職期間,某位王府的官員將王爺給毒殺,誣告是王妃乾的,這位官員還買通了巡撫與巡按,但石惟嶽卻堅持秉公執法,最終使王妃的冤情得到了昭雪。

石惟嶽憑藉此事為自己打開了知名度,一舉成為偶像級別的人物,後來他的孫女石氏入宮為妃,人們認為這是祖上積下的德報所致。

石氏的父親名叫石申,是順治三年的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官至吏部侍郎。

其實,石氏的入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開始定下的人選並不是她,而是孔四貞。

孔四貞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因孔有德戰死沙場而被孝莊收為養女。

順治十三年六月,孝莊命鰲拜、遏必隆與索尼為兒子順治帝安排冊妃之事,禮部奏請冊立兩妃九嬪,西宮妃已有人選,她就是董鄂妃,東宮妃所定人選是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

誰知孔四貞卻稱父親先前已經把自己許配給了偏將之子孫延齡,因此,孔四貞最終沒能入宮。孔四貞未能入宮,清廷便將另外一名漢女選入宮中,她就是年已及笄的石申之女石氏。

當時的石氏年已及笄,也就是年滿十五週歲了,這樣來看,石氏應該生於崇德五年左右,大概比順治帝小兩歲。

恪妃是後宮唯一的漢妃,順治帝很敬重她,就是不跟她生孩子

事實證明,順治十三年禮部所奏請的兩妃九嬪制度始終都沒能成行,原定的西宮妃董鄂氏被封為賢妃,後又晉封為皇貴妃,原定的東宮妃孔四貞未能入宮,替代者石氏也沒有封東宮妃,而是被封為福晉。

順治朝後宮的后妃等級大致分為皇后、皇貴妃、妃、福晉、小福晉與格格。能夠封為妃位以上的只有三位,一個是孝惠章皇后,一個是董鄂妃,一個是靜妃,剩下的都是福晉以下的嬪妃。

而且,能夠享受福晉級待遇的妃子也不多,有檔案稱石氏為五福晉之首,除了石氏,明確為福晉級別的還有恭靖妃、端順妃、淑惠妃,剩下那個,應該是悼妃,就是早逝沒來得及冊封的那位。

除了石氏,其他四位都是出身高貴的蒙古公主,石氏竟然能以漢女的身份位居五福晉之首,僅次於皇后、董鄂妃與靜妃,可見,石氏在後宮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為何呢?

恪妃是後宮唯一的漢妃,順治帝很敬重她,就是不跟她生孩子

原因不言自明,順治帝自從繼位以來,便大力推行漢化,不僅重用漢臣,後宮也要有一位地位高的漢妃作為代表,也就是說,石氏是順治帝大力推行漢化的典型代表,政治意義重大。

但從個人情感方面來看,順治帝並不寵愛石氏,他的心思幾乎全在董鄂妃一人身上,如若不然,以石氏的地位,加上順治帝的寵幸,她有很大機率能夠生下兒女。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石氏入宮後沒有為順治帝生下哪怕一個兒女,反倒是那些低微的庶妃,在不斷地為順治帝開枝散葉。

也就是說,石氏的寵愛只停留在政治層面,所以,我們看到了她所受到的恩寵:賜居永壽宮,允許在宮中穿漢服,母親趙氏可以乘轎入宮等等。

順治帝去世後,雖然保守派佔據上風,但當時滿洲貴族仍然要穩固在中原的統治,對石氏這樣的漢文化代表,給予了足夠的尊重,不知是不是因在宮中長期抑鬱的緣故,石氏在康熙六年九去世了,年僅27歲。

石氏去世後,康熙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封石氏為皇考恪妃,下令輟朝三日,將其葬入黃花山下悼妃園寢。康熙五十七年,順治帝的皇后陵孝東陵完工,已經下葬半個世紀的石氏被遷葬到了孝東陵。

恪妃是後宮唯一的漢妃,順治帝很敬重她,就是不跟她生孩子

結語:

恪妃石氏在順治後宮的地位非常高,曾經力壓眾多蒙古嬪妃,位居五福晉之首,再次說明順治帝對漢化非常重視,但她僅僅是順治帝推行漢化的一個政治符號而已,終其短暫一生,也沒能得到順治帝的寵幸,更沒有生下一男半女。

筆者甚至認為,順治帝是有意不去寵幸恪妃,如果恪妃生下皇子,甚至能夠享受嫡子的待遇,地位是非常高的,清朝皇室是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有漢族血統的皇子繼承皇位的,只要恪妃生下皇子,就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生,是不是這樣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祖實錄》《永平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