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沙俄發動三次“貿易戰”,清朝不費一兵一卒,便令對方屈服

近年,我們常常聽到“中美貿易戰”這個詞及其相關新聞,近期更擴大到“歐俄貿易戰”、“美俄貿易戰”等;但凡有個“戰”字,總是雙方或多方關係不佳,或有利益衝突,或之間存在不平等,遂以將對方的貿易作為打擊物件或破壞對方經濟作為戰爭手段,而不用實槍實彈,不見硝煙瀰漫,似乎對民眾的傷害較小。

其實,“貿易戰”作為懲罰對手的方法並非近代才出現。在歷史上,“貿易戰”是一種戰爭手段,旨在透過有關限制或制裁來打擊對方的經濟。到現時,“貿易戰”已被廣義地形容為,世界貿易過程中,不同國家透過加徵關稅,從而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政策施加壓力。

對沙俄發動三次“貿易戰”,清朝不費一兵一卒,便令對方屈服

“貿易戰”在中國古代亦多次發生,其中較為著名的為清乾隆時期,先後對沙俄發動三次“貿易戰”,清朝不費一兵一卒,便令對方屈服。

這系列貿易戰要從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說起,這年清廷與俄國簽訂《恰克圖條約》,規定雙方在恰克圖地區開闢貿易點通商互市。自此,恰克圖成為中俄貿易樞紐,繁榮得令西方人稱之為“沙漠威尼斯”,但35年後,中俄就爆發了首次貿易戰。

1750年代,清朝與俄國的關係非常差,主因清廷不滿俄方收留中國的逃亡者,又拒絕交出準噶爾叛軍頭目阿睦爾撒納,另外,俄國還強行要求“假道”黑龍江運糧。西元1761年,俄國又違反雙方協定,而向中國商人徵稅。清廷在交涉無果後,乾隆下令斷絕與俄國貿易往來,嚴禁走私活動。

乾隆處理這事非常認真,當時,清廷庫倫辦事大臣醜達等,正在恰克圖私自貿易,乾隆聞訊後將他就地正法,以儆效尤。貿易戰最終產生成效,據俄國海關統計,1762年雙方交易額達到108萬盧布,而1766年則降到了4。4萬盧布,俄國損失慘重,國庫收入銳減。

對沙俄發動三次“貿易戰”,清朝不費一兵一卒,便令對方屈服

貿易戰歷時六年,俄國最終屈服,只好與清廷談判,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補充條款》。但十年後,中俄再度爆發貿易戰。西元1778 年,一名俄商走私馬匹,結果被清兵擒獲。清廷立即派人通知俄國,但俄國官方態度傲慢,拒不審理犯人。

就在此時,俄國商人還趁機撈了一筆,中國商人損失慘重。之後,乾隆又聽聞發生有數千人進入俄境的傳聞,於是再次命令關閉恰克圖互市。這次,俄國方面汲取了上次教訓,立刻撤換及處理相關官員及負責人,因此這次停市時間較短,只有不到兩年。

到了1784 年,兩國爆發第三次貿易戰。事緣有俄國人潛入清朝境內,搶劫中國商人。清廷要求俄國按照《恰克圖條約補充條款》審理此案,將犯人“在該犯所屬國之一的邊境當眾殺頭”,“被竊之物,按其價值罰取10倍”。但俄國只將犯人罰款、鞭笞後流放,引起清廷不滿,為了迫使俄國遵守條約,乾隆帝第三次下令禁止一切對俄貿易。

對沙俄發動三次“貿易戰”,清朝不費一兵一卒,便令對方屈服

據瞭解,俄國當時與清朝的貿易,佔其亞洲貿易總額將近七成。今次貿易戰,俄國在堅持八年後,終於承受不了巨大損失,不得不與清廷談判,結果,俄國完全接受清廷的要求,雙方簽訂了《恰克圖市約》,紛爭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