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白帝城遺址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夔門街道辦事處瞿塘峽社群、白帝鎮紫陽村,坐落在“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夔門西口,“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憑高控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自戰國以降,先後建立過捍關、江關、赤岬城、巴東郡、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關等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的重鎮,尤以宋元戰爭時期修建的白帝城規模最大。歷年考古工作表明,宋元戰爭時期的白帝城遺址分佈於雞公山、白帝山、馬嶺(已淹沒)“兩山夾一嶺”範圍內,由白帝城、下關、子陽城等遺址群組成,分佈面積約2平方千米,現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中間臺、皇殿臺發掘區遠景(西東)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全景(南北)

為配合白帝城的保護和展示,進一步探明白帝城遺址的佈局和沿革,2017、2019兩年度持續對白帝城子陽城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工作過程中,遵照大遺址考古工作規範,建立統一的分級控制網和記錄系統;採取調查、勘探、發掘與重點解剖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全面應用三維建模技術提取遺址資訊。共清理臺城、城門、城牆、墩臺、兵器埋藏坑、房址、道路、柱礎坑、柱洞、基槽等各類遺蹟141處,出土陶、瓷、銅、鐵、石等各類器物、標本930餘件。現將主要收穫介紹如下。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一是

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建築遺存

子陽城皇殿臺、中間臺、樊家臺等地點的發掘,發現了一批漢代、六朝、晚唐五代和南宋時期的柱礎坑、柱洞、基槽、活動面、高臺、城門、踏道、房址、水池等建築遺存,透過重點解剖獲取了皇殿臺、中間臺兩個高臺的堆積序列,確認子陽城遺址東漢始建六朝沿用晚唐五代築臺南宋拓展的歷史演變過程,印證了《水經注》等文獻的記載,為深入探討歷代白帝城的空間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1號解剖溝東壁所示高臺堆積剖面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中間臺遺址出土漢代瓦當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遺址出土漢至六朝筒瓦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二是

確認了子陽城內各高臺基址的性質

子陽城地處雞公山前坡,是南宋白帝城陸路防禦的鎖鑰。子陽城內按山脊走勢分佈有樊家臺、中間臺、寨子、皇殿臺四座高臺基址,每座高臺的佔地面積約2000-5000平方米不等,相鄰高臺間距約60-130米。考古發掘及解剖顯示,這些高臺在基岩或生土上經多次人工墊築而成,不僅擁有自己獨立的防禦設施,還可以相互策應,體現出了濃厚的軍事色彩,應是據險而設的防禦性臺城。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三是

揭露了一處儲存完整的含甕城的南宋城門遺址

皇殿臺2號城門位於皇殿臺臺城西南部,由主城門和外甕城兩部分組成。主城門由墩臺、門道、入城踏道和登臨臺城及北墩臺的踏道組成,佔地面積約60平方米。甕城平面呈北寬南窄梯形,南北總長42、東西寬6-16米,甕城門闢於甕城西北角,甕城內規劃有道路與甕城牆、主城門相連。該城門平面佈局清晰,結構儲存較好,是目前重慶地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曲門兩重甕城形制的南宋城門遺址,填補了重慶山城考古的空白。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臺城與甕城全景正射影像(上為北)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主城門全景(西南東北)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四是

獲取了宋元戰爭時期冷熱兵器共存的實物證據

子陽城皇殿臺、樊家臺發現了南宋時期的火藥及17枚儲存完好的火器鐵火炮,其年代不晚於1278年,應為目前我國考古所見最早的火藥與最完整的鐵火炮實物,填補了我國南宋火藥與火器共存發現的考古空白。結合白帝城遺址內既往發現的陶火藥罐、模具看,白帝城已構成了宋代火器製造和使用的證據鏈,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藥應用於古代軍事的一次重大發現,對火器的製造和發展史研究乃至古代火藥技術史、兵器史、戰爭史、科技史的研究意義極大,同時,證實了宋元戰爭時期是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重要階段,對軍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樊家臺兵器埋藏坑全景(西東)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樊家臺遺址兵器埋藏坑出土器物組合(南宋)

重慶市“十三五”期間重大考古發現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

皇殿臺甕城出土含火藥的鐵火炮(南宋)

法律顧問:黃昆林

本文來源於夔州博物館

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我們將敬付稿費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