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三國取名為何總是“單名”?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時期,對每個歷史愛好者來說都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因其英雄輩出,充滿傳奇色彩,也一直飽受各種文人墨客議論。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三國裡很多有名氣的人,名字都是單名,即姓氏+單字的名這種格式,比如劉備、曹操、孫權、夏侯惇、袁紹等等(寫下去的話能寫幾頁紙,各位看官沒有提到自己的偶像也不要在意哈)。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漢朝和後面出現雙字名的名人和大人物也不盡其數啊?比如漢宣帝的原名叫劉病已,東晉的王羲之以及後面李世民等等,雙名已經被大家接受了。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各位看官不要著急,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曹操、劉備、孫權三國取名為何總是“單名”?

話說孔子在刪定《春秋》的時候,經常會把兩個字的名改成單名。比如有個人叫仲孫何忌,孔子在《春秋》裡便改為仲孫忌,至於孔子為什麼這麼改,不得而知,因為孔子總喜歡微言大義,讓人摸不著頭腦。後來就有人來解讀孔子的意圖,其中戰國有名經學家叫做公羊高的,寫了一部《公羊春秋》,公羊先生認為孔子把雙名改成單名的舉動也是有微言大義的,而孔子當時在各國當中推崇周禮,所以在他看來雙名正是“不合禮”才會被孔子改掉的。到了西漢,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所獨尊的儒術恰好是公羊學),“雙名非禮”的觀念也就日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開始抗拒雙名了。不過此時,單名雙名還是能分庭抗禮的,比如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的原名劉病已。後來,出現了一個改變局勢的人——王莽。

曹操、劉備、孫權三國取名為何總是“單名”?

王莽同志曾被懷疑為穿越者,同時也是一個瘋狂的復古愛好者,平時不僅喜歡搞井田制,還喜歡折騰名號。儒家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王莽好歹也是個大儒,當然重名。於是,西漢的官名被他按照周禮全部改了一遍,全國的地名也不能倖免。至於全國那麼多人名,當然不能親自動手起、動手改,但貴為皇帝的他可以為起名設定規則。王莽也信奉公羊學家的主張,認定雙名是非禮的。在王莽的嚴令下,全國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連匈奴單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單名。就這樣,在大復古家王莽的強力推動下,“雙名非禮”的觀念從學界的主流觀點升級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識。此時,國家上層階級全為單名,下層黔首哪怕有取雙名的,在官府登記的時候也會被改為單名。 後來西晉滅亡,東晉南渡,出現了一個叫做天師道的宗教,教內的信徒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自己的單名後面加一個“之”,有點類似佛教僧侶總要以“釋”為姓。所以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名字都帶了一個“之”,還有著名畫家顧愷之中的“之”也是同樣的原因,其實也是這個天師教的信徒,並且也毫不避諱。這種“之”其實是一種虛字,用來表示宗教信仰,實際上是單名的點綴,沒有實際意義。在南北朝時期經歷了“五胡亂華”之後,各少數民族逐漸融入我們漢族,開始取漢名,特別是經歷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移風易俗”,“雙名不合禮”的觀念受到巨大沖擊。直到後面宋朝,將王莽進行了口誅筆伐,其制定的起名規則更是被大批特批,所以出現了范仲淹、王安石等名字,直到現在大家取名早就不侷限於單名,雙名不合禮的說法更成了無稽之談。

總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以前的觀點總是會現有的價值觀衝擊,大家不必太較真,當理性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