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論語》學習打卡#——溫良恭儉讓

《學而篇第一》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於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白話:

子禽問子貢道:“我們夫子每到一國,必預聞其國之政事,這是有心求到的呢,還是人家自願給他的呢?”子貢說:“我們夫子是把溫和、良善、恭莊、節制、謙讓五者之心得來的。我們夫子之求,總該是異乎別人家的求法吧!”

錢穆先生註解:

子貢善言聖人,此章揭出溫、良、恭、儉、讓五字,而孔子之心氣態度,活躍如見。此與巧言令色之所謂,相去遠矣。然孔子亦固未嘗真獲時君之信用而行其道於世,則孔子之溫、良、恭、儉、讓,亦己心自修當然,而非有願於其外。

我的感悟:

孔子,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學者、思想家,還是一個活躍的社會活動家,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改變社會現狀為己任,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秩序。他不辭辛苦,周遊於列國,在傳播自己思想的同時,渴望得到一個執政的機會,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而透過“溫、良、恭、儉、讓”,使得孔子能夠得聞其政。正是對孔子品德的信任,各國的諸侯對孔子願意向他公開國家機密,樂於和他探討如何安邦定國。

儘管孔子的主張在當時並未被採納,但在他們內心深處,由於受周武文化思想的先期影響,對孔子的仁政主張和夫子的為人還是很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