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雖然三國爭雄的烽煙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卻早已深入人心。羅貫中以近似神話的筆法將諸葛亮定位成千古名相,從“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到“水面偏能用火攻”,從“長明燈延壽”到“死孔明嚇跑活仲達”……深謀遠慮的大局觀也好,出謀劃策的能力也罷,這些只是當時名相的基本素養,能從本質上體現三國謀士特殊能力的還屬“舌辯”。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中就曾為我們上演過一場諸葛亮與王朗的高階“舌辯”,雖然如本章回所言,最終的結果是王朗被罵死,但卻不影響我們重拾經典,再度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他想說什麼?

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在此之前,不妨讓我們再熟悉一下這段王者局的“舌辯”:

從兩軍陣前二人“拱手問答”、“有幸相會”這一細節就不難發現,相對於武將上來自報家門後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場景,文臣們在“禮教”的約束下,打招呼的方式就顯得格外井井有條、溫恭謙良。

緊接著,王朗就直截了當地抨擊諸葛亮為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將這場由蜀魏兩國引起的生靈塗炭直接甩鍋給蜀方。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這是“奉詔討賊”,有理有據。

聽到自己的主子被人說成“賊”,作為三朝元老的王朗自然不樂意,又開始和孔明講起道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聽得一旁的曹真連連點頭。

在我看來王朗的這句話在亂世三國是很有道理的,就算是放在現代也是極度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論思想。

但王朗的話音未落,就被諸葛亮抓住了反制的機會,他單憑曹操“挾天子,霸漢室”的損招就將其德行徹底否定。

聽到這兒,王朗也沒辦法,既然世人只知曉曹氏的汙點,那他只能充當文史官來給諸葛亮普及一下曹氏的輝煌事蹟了。王朗先陳述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的時局,接著開始舔曹操“掃清六合,席捲八荒”的偉大事蹟;而後又開始談及治國理政,誇曹丕“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

當然二者的所作所為的結果都是萬姓傾心,四方仰德。直接否定了諸葛亮的片面說辭。

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而後,王朗開始了本次“舌辯”最本質的目的——“以禮來降”。

他開始說服諸葛亮,妄圖讓他倒戈卸甲,歸順曹營,以達到國安民樂的目的。但諸葛亮的為人我們都知道,“歸順”這一次詞他到死都沒想過,於是他開始反擊。

這一次諸葛亮在還原當年那段“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的時代真實寫照後,直接將抨擊矛頭指向王朗本人,一口粗鄙之語把王朗罵得個狗血淋頭。

而王朗被懟得欲言又止,止言又欲的畫面恰好出現在這一時間點,如果諸葛亮不打斷他,我倒覺得他可能會說出以下的話:

王朗(屏氣凝神片刻):吾本以為被世人冠以“臥龍”尊稱的諸葛孔明會有何高見,竟想不到也是得理不饒人,滿口盡是粗鄙之語,實屬有損世人口中“臥龍”真誠謙恭的高潔品格。

汝三番五次否認我主無德無能,卻倒也不看看汝主到底又何德何能?前主劉備雖為中山靖王之後,而今亂世,仗著這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憑何揭竿而起?借討伐黃巾之名,打著匡扶漢室的幌子,無非是想謀權篡位,實為不忠!

再說說他對兄弟妻兒如何,時年關雲長從失守荊州到敗走麥城的三個月間,他劉玄德未增援一兵一卒,何故?因為他怕如今和他平起平坐的關羽會對兒子的統治造成障礙,所以才借孫權之手巧殺關羽,實為不義!再觀其早年,每每征戰,都是丟妻落子的,置至親於水火,實為不仁!

如此不忠不仁不義之人,何以平天下?縱觀漢室命運,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

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匡扶這般漢室,無異於荼毒生靈。沒想到你諸葛孔明不以為誡,反助劉為猖,實屬荒唐可笑!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這個理,你諸葛丞相不會不懂吧?

(假如諸葛亮沉默)王朗繼續:“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你諸葛亮倒好,位居丞相,卻做著一國之君該做的事。誰不知蜀國上下的事都是你凡事親力親為,帶兵打仗暫且不說,這是你的強項,眾人皆知;可朝中事無鉅細你也要親自打理,你這是置後主劉禪於何處?莫非真想架空皇權,逼宮退位,親自作這蜀國的皇帝?吾大魏文武百官,各司其職,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豈又像你寄國運於己身,使無數有才之士埋沒於草莽之中。如此,蜀軍如何敵我大魏百萬之師?”

……

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作為東漢末年士大夫階層代表的王朗,他說出這樣的話也不是沒有理論依據。

和當代的讀書人類似的是,漢代在推行察舉制以後,能夠沉下心來治學的人卻並不多。漢光武帝劉秀在赴長安學習《尚書》時,所思所願只有當大官、娶美女,忙裡偷閒做點買賣,導致的學習成績也是”略通大義“。

皇族的理念尚是如此,更別提下層跟風的百姓了。王朗”初舉孝廉入仕“,雖不能和同期的建安七子相比,但也可謂是濁世的一眼清流。

可惜,他卻無力改變社會觀念,只好恁憑自己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愈走愈遠,這種直觀的慾望訴求是當時全民的共同理想,卻成為諸葛亮口中王朗”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的胡話。要知道在帝制社會中,無權無勢的底層人民只能任人魚肉,要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非拼命往上爬不可,這也正是王朗畢生的政治訴求。

也正因為如此,王朗才試圖用”以禮來降“的特殊方式來勸誡諸葛亮,以期化敵為友,巧立頭功,從而實現自己穩坐釣魚臺的目的。也就是說,按照王朗的人設,是萬萬不會發生打斷別人講話的粗俗無禮之舉,從而成功罵死諸葛亮的。

如果諸葛亮不打斷,王朗會不會罵死孔明?

奈何演義中並沒有給王朗說出後面一段話的機會,這位七十有六的三朝元老就這樣死在了諸葛亮的嘴炮下,確實挺惋惜的。

不過演義歸演義,這段著名的”舌辯“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後人們閒話三國的話題,不必理會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