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藍田縣誌:紀事沿革表前言

光緒藍田縣誌:紀事沿革表前言

光緒藍田縣誌·卷三·紀事沿革表

史重紀事,地理家重沿革,合而表之,宋《景定建康志》、《鹹淳毗陵志》例也。藍邑蕞爾([zuì ěr]很小的樣子,多指形容比較小的地區)僻在山陬([shān zōu]山角落,借指山區偏僻處。),而南迤武關,鈐束([qián shù]管束,約束)秦楚,戎馬交錯,靡代不爭,加以災祥(指吉凶災變的徵兆),徵應郡縣分合三千年來,昭著史冊,均足以備善敗而鏡得失。

本朝嘉慶初,三省教匪沿山擾害蔓延幾(同“幾”)及十稔([rěn],指的是莊稼成熟,古代谷一熟為年,因而也指“年”)。洎([jì],到)同治元年後,發、回、捻諸匪紛至沓來,上下數十年間,變故災祥層迭,出採而錄之,用備參稽(參酌稽考;對照查考)焉。

光緒藍田縣誌:紀事沿革表前言

註釋

景定建康志

:是南京現存第一部官修志書,首創紀傳體志書編纂體例,於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問世,共50卷,分為錄、圖、表、志、傳5個方陣。主修馬光祖,主纂周應合。

篇首冠以《留都錄》四卷。建康府治今江蘇南京市,南宋初曾建行宮,故稱留都。次為圖表志傳四十五卷,末為拾遺一卷。作者取《乾道建康志》、《慶元建康續志》兩書資料合而為一,又補充慶元(宋寧宗年號1195年-1201年2月5日)至景定六十餘年事,正訛補缺,考辨詳賅,條理明晰。較前兩志完備,儲存很多有價值的資料。為研究南京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

馬光祖

(約1201—1270),字華父,又字實夫,號裕齋,又號桂山,南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市)人。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歷任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建康知府、知樞密院事兼參政知事。《建康志》繫馬氏於景定年間,囑周應合取乾道、慶元二志合二為一,增補慶元后事蹟,並正偽補闕,別編成書。

周應合

(1213—1280),字淳叟,自號溪園先生,南宋隆興府武寧縣(今屬江西)人。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進士,官至實錄院修撰。周氏博物洽聞,學力充贍,於史志之學深有研究,著有《鴻崖集》《溪園集》。他於寶慶、開慶年間曾纂《江陵志》。景定二年,他受馬光祖之聘,纂成名志《建康志》50卷。

鹹淳毗陵志

:是中國古代著名方誌,於南宋度宗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問世,是現存最早的江蘇常州地方誌書,也是全國僅存的二十餘種宋代官修府志之一。由南宋時期先後擔任常州知州的宋慈、史之能編纂完成,歷時三十餘年。毗陵,是常州及附近地區的古稱。

宋慈

(1186—1249),字惠父,建陽人(今屬福建南平)。他被後世尊為法醫學鼻祖,以《洗冤集錄》名播海內,他曾在常州任職七年,期間為編寫《洗冤集錄》蒐集資料,也著手重修常州的地方誌書。在宋慈任前,常州已有一些成書年代較早的地方誌書,如成書在唐代的常州圖經、北宋淳熙年間鄒補之纂修的《毗陵志》等。隨著宋室南渡、江南開發的深入,常州日趨繁榮,地理、人口、物產已有很大變化,這些舊志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當地的地情地貌,亟待重修。

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宋慈調任常州知州。當時,恰好新科進士史能之也被委派到常州武進擔任縣尉。有一次,兩人談到常州《舊志》,都覺得《舊志》太粗略,很有必要重修。宋慈請來當地的賢達士子進行修志工作。可惜的是,淳祐七年(1247),隨著宋慈調離常州,修志之事就此擱置。

鹹淳二年(1266年),當年的縣尉史能之此時升遷常州知州。找到二十年前宋慈留下的“未竟之書”,開始了重修之路。鹹淳四年(1268)正月書成,刊行《鹹淳毗陵志》(三十卷)。

此志主要記載了自春秋吳季子采邑延陵至南宋鹹淳年間常州地區(轄晉陵、武進、江陰、宜興)的地理、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軍事、人口、風土、物產、人物、古蹟等發展演變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夠為今人及後人系統瞭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時常州歷史的重要史書。其史料價值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儲存了現有最早的常州版圖,對我們瞭解宋時常州的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具有重要幫助。二是儲存了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據查考的原始史料。三是記載了很多歷代有關常州的歷史文獻,其中有些佚文尤顯其重要歷史價值。四是其採用綱目式和圖、表、文字並用記述的編纂體例和方法,成為後世修志的範本,並對至今修志仍有其深遠影響。清郡人趙懷玉在重修時稱其為“體例賅備,可稱良志。”因此,該書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方誌史書的重要資料。

武關:

春秋時期稱“少習關”,戰國時改“武關”,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武關城,北依少習山之巖險,東、西、南臨武關河谷之絕澗。“山環水繞、險阻天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有“重關天塞控神州”和“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說:“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