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愛恨情仇(下)

本文系“奧卡姆剃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絡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愛恨情仇(下)

摘要

“三人組”就此落幕,只剩了劉裕一人,而劉裕穩紮穩打開始了“去晉造宋”,打造屬於自己的劉宋帝國的過程。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當然,也很血腥。

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愛恨情仇(下)

2

何無忌能成為“三人組”的首倡者也並非偶然,一是此人人品正直,很得人望。當劉牢之決定倒向桓玄時,何無忌苦苦勸告自己這個舅舅,但劉牢之不聽,隨著劉牢之投降桓玄,東晉再也無力支撐,桓玄擊敗司馬元顯並將其與其黨眾處死,何無忌對此很是心痛,居然公然跑到集市上痛哭,深獲時人的稱許。

二是何無忌性情忠厚,情商比較高,他與劉裕交情頗深,深知劉裕之心,又與劉毅過從甚厚,也深刻了解劉毅的能力,而劉裕與劉毅,雖同為北府軍將領,但二人沒什麼交情,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何無忌能把這兩位大英雄給湊到一起共謀大事。

404年初,何無忌跟隨劉裕同船返回京口,在知道了劉裕對抗桓玄、復辟東晉的決心之後,何無忌明白,單憑二人之力,這事兒有點難。

難在哪呢?並不是說劉裕沒有能力,但很明顯,這事兒要是操持起來,劉裕肯定是領頭的,是統帥,但只有統帥而無大將,這種事兒是成不了的。況且,起事必然就要重組北府兵,但一是無現成的兵力可用,更沒有軍需費用,打仗打的是人和錢啊。

何無忌於是出馬了,打到了好朋友、也在京口的劉毅。

相比於劉裕的出身,前面咱們說了,劉毅就好多了,雖說不是名門大族,但也是次等士族子弟,有一定的影響力。

何無忌見到劉毅,先探劉毅的口風,“桓氏強盛, 其可圖乎?”

桓玄現在風頭正盛啊,有沒有可能咱們搞他一下呢?

劉毅說:“天下自有強弱, 雖強易弱, 正患事主難得耳!”

劉毅倒很爽快,什麼風頭正盛啊,他眼下雖強,但也很容易弱下去,只是這個敢出頭的人在哪呢?很難得啊!

何無忌繼續吊劉毅的胃口,“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

這個天下還是有英雄的,這個人肯定有!

劉毅直接說出了謎底:“所見唯有劉下邳。”

依我所見啊,這個英雄也只有劉下邳了。劉下邳,就是劉裕,下邳是劉裕的別名。

何無忌撫掌大笑而去。

東晉復辟“三人組”正式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三人組”成立之時,劉毅正值其居喪之時, 丁憂在家,在這種情況下劉毅還能投身於倒桓復晉的“叛亂”之中,很有一種為了某種公義的事業而慨然赴死的壯烈意味,這也對他們的起事增添了正義色彩,提升了士氣,爭取了輿論的支援。

“三人組”算是起事的領導機構,隨後他們又聯絡了一批反桓志士,大多是東晉帝國的舊官員,如王元德、王仲德、孟昶、劉道規(劉裕的弟弟)、劉穆之、檀憑之、諸葛長民等人,有文有武,又招募了一批兵士,便計劃起事了。

3

“三人組”起事推翻桓玄、再造東晉帝國的詳細過程咱們就不細說了,只給大家簡單捊捊這個時間線。

404年2月27日,劉裕和何無忌到京口城外以打獵為名,集結部眾百餘人,於28日凌晨,何無忌假扮皇家信使叫開城門,眾人進城,直撲州政府(京口是徐、兗二州的州府所在地),直接斬殺了州長桓脩,桓脩是桓玄的堂兄弟。

起事由此宣告開始。

那劉毅去哪了?

劉裕安排劉毅帶著武士數十人,去了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廣陵是青州州政府所在地,州長是桓弘,也是桓玄的堂兄弟;而孟昶是青州的主簿,也就是州政府的秘書長,劉道規則是桓弘的中軍參軍。

劉毅在孟昶、劉道規的接應下,順利進入州政府,直接擊殺了州長桓弘,控制了廣陵。

與此同時,王元德率領私家軍隊佔據了石頭城,也就是桓玄所在建康(南京)的西北;諸葛長民則奪取了歷陽。

這真是一個完美的開局,大家看看下面這幅地圖就會明白劉裕確實是一代人傑——

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愛恨情仇(下)

看出來了吧?以建康為中心,京口、廣陵、歷陽將之團團圍住,此時三地都已落入“三人組”之手。

隨後就是對桓玄的進攻。

3月1日,劉裕率軍與桓玄的軍隊在江乘遭遇,劉裕斬吳甫之和皇甫敷兩員桓玄的悍將。

3月2日,劉裕挺進到覆舟山(建康城的東北),此時劉毅也從廣陵方向進攻建康,二人帶兵分別挺進,桓玄的將領桓謙所率的部隊,大多為北府軍舊部,看到劉裕劉毅北府軍的舊將帶隊殺來,早已沒了鬥志,桓玄軍即時崩潰。

桓玄自知無望,遂帶皇子皇侄騎馬奔石頭城(建康城西北),在此上船,逆江南下。

三四天的時間,“三人組”便趕跑了桓玄,佔據了首都建康。

3月3日,劉裕設立東晉留守政府,恢復文武官位,誅殺了還留在建康的桓玄家族。

此時的晉帝司馬德宗,在桓玄篡晉後被放逐到了尋陽,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

也就是說,此時劉裕成立的這個東晉留守政府,並沒有一個政府首腦,劉裕自然成了事實上的大統領。

4

據有了首都,又成立了留守政府,擺在劉裕面前的,就是兩件大事,一是人事安排,二是追擊桓玄,徹底解放全國(東晉)。

第一件事,因為沒有皇帝,那作主的自然就是劉裕,但自己總不能封自己個官吧?這時侯,一代人雄的權謀就展現出來了。

桓玄桓楚帝國的宰相是王謐,對就是上篇文章中咱們說到的那個王導的孫子、曾給劉裕相過面的王謐。

桓玄跑了,他的這些政府官員可沒跑,像王謐這樣的高門大族士家子弟更沒必要跑了,不就是換個皇帝嗎?換誰都得用我!

王謐與劉裕二人開始勾兌。

王謐以宰相的身份,與眾官員討論,推舉劉裕“領揚州”,作揚州刺史,也就是京畿衛戍區總司令。

要知道,在東晉,揚州刺史可非同一般,他管轄包括京畿地區在內的江東核心地域, 雖說是地方官員,但權力之大不僅影響地方,還能左右中央,東晉一朝這個職位都是朝廷的權臣佔有。

王謐為什麼要推舉劉裕作這個官呢?是劉裕本人的授意嗎?這一點很難說,因為這個職位就個人權力與地位而言,是有機會操縱朝政的,進可篡謀大位,守也是一代權臣。

王謐自然深知這一點,而且他在劉裕年輕時就曾說過劉裕當為一代人主,此時他讓劉裕擔任這個職位,自然是有投資之嫌。

雖然劉裕拒絕了這一提名,但也並非能說明這就不是劉裕的授意,由王謐口中說出這個任命,然後自己再拒絕,最起碼能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向天下表明,我劉裕恢復東晉,首功莫我,確實可以擔當此任;二是能當而不當,正是表明我神裕沒有絲毫野心,只願做東晉帝國的守護神而已,你們大家都別瞎琢磨,現在是萬里長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保持穩定最重要。

劉裕自己不當,但反過來卻決定了一件重大任命,他不但讓王謐繼續做宰相,還讓他兼了揚州刺史,並主持朝中一切政務。

呵呵,這就是高明之處,王謐此時已然成了劉裕的代理人,王謐在朝把持朝政,劉裕駐京口繼續積聚力量。

王謐當然不能讓劉裕什麼官銜都沒有,最後劉裕還是“使持節”(一級權力的象徵)、揚徐青兗等八州軍區司令兼徐州州長(州政府在京口)。

當然,起事之人也都加官,劉毅當了青州州長,何無忌當了琅玡郡郡長等。

何無忌倒是沒說什麼,劉毅卻是非常不滿。

劉毅不滿的不是給他的官,而是劉裕和王謐之間的勾兌。

王謐雖說是高門大族出身,但其身上是有汙點的。

在桓玄篡位之時,正是這個王謐,親自從晉帝司馬德宗的身上解下了璽綬而給桓玄佩戴,這種舉動,很難稱得上是正人君子,也經常被當時的其他門閥士族所詬病。

而劉毅雖為低等士族,也很看不起王謐的為人,這時看到王謐和劉裕二人互捧臭腳,大為反感,甚至有一次劉毅故意問王謐:皇帝的印綬現在哪裡啊?

王謐一聽,這特麼的不是揭我的短嗎?你這麼問什麼意思?

王謐自然知道劉毅是“三人組”的中堅,眼下自己還不敢跟他抗衡,越想越怕,竟然跑路了。

劉裕聽說後,對劉毅大為惱火,但又不好說什麼,只是派人把王謐追了回來,還讓他擔任原職,並且特意給他派了二十個保鏢。

劉毅斥責王謐,在道義上是說得過去的,但是,劉毅真的就是僅僅出於道義之心嗎?

也難說。

劉毅與劉裕,都出身於北府軍,劉毅的能力與劉裕並不相上下,不過“三人組”成立之初確定了劉裕的首領之位,他們以復辟晉國為目標而走到了一起,眼下剛剛佔據了首都,桓玄勢力並未全部消滅,劉裕就已勾結高門大族行使權謀之術,劉毅已看出了劉裕的端倪,自然非常不滿。

劉毅也只能拿王謐出這口氣了。

但劉裕又把王謐追回來,顯然是對劉毅的回擊,駁了劉毅的面子。

這件事也成為了劉裕與劉毅二人衝突、交惡的開始,但二人矛盾此時尚未公開,也不可能公開,因為還有第二件事等著他們做,那就是徹底剿滅桓玄。

劉裕讓劉毅、何無忌、劉道規等各帶軍隊西上追擊桓玄,自己則返回京口駐守,建康城中留守政府交予了王謐。

此時抵達尋陽的桓玄挾持了晉帝司馬德宗,劉毅等人率軍趕到。

此番決戰,桓玄兵士有數萬人,劉毅所統領的卻不足萬人,力量懸殊,又遭遇大風等惡劣天氣,戰事頗有反覆,經崢嶸洲之戰、枚回洲之戰後,最終擊破桓玄主力,於5月26日斬殺桓玄,晉帝司馬德宗也在江陵正式復位,晉帝國正式復辟。

此後, 桓玄餘黨桓振、桓謙不甘失敗,一再攻佔江陵、巴陵等地,再次挾持了晉帝司馬德宗,劉毅協調諸軍屢經惡戰,前後長達一年多,徹底消滅了桓氏家族,直至405年的2月,才由何無忌護送晉帝司馬德宗平安返回建康,而劉毅則駐軍夏口,也就是今天的武漢。

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歷史使命就此完成。

5

歷史使命完成了,“三人組”也各得其所,劉裕為豫章郡公、劉毅為南平郡公、何無忌為安成郡公。

但三個人的纏鬥也就此開始了,特別是劉裕與劉毅。

其實在這一年多的征討桓玄的戰爭中,劉裕坐陣後方遙遙指揮,劉毅、何無忌前方率軍打仗,這中間就已發生了很多不快,三人的關係也很微妙了。

在劉毅、何無忌追擊桓玄進據尋陽(江州)後,劉裕做出了一個人事安排,任命劉敬宣為建威將軍,出鎮江州。

按理說江州是劉毅、何無忌打下的,從他倆中選一個出鎮江州這個重鎮才對,但劉裕偏偏讓劉敬宣來了。

這可把劉毅氣壞了。

因為他和劉敬宣早有過節。

劉敬宣是誰?正是北府軍前大軍頭劉牢之的兒子,劉牢之兵敗自殺後,劉敬宣、高雅之(劉牢之的女婿)等人逃到了南燕帝國,雖是逃亡,這些人還在人家地盤上挑事,陰謀刺殺人家的皇帝,結果事情敗露,被人家追殺得走投無路,恰在此時聽說桓玄已被劉裕起兵追殺,就又逃回了東晉,投奔了劉裕。

劉敬宣是劉牢之的兒子,怎麼說也是北府軍的重要人物,劉裕此時一方面坐鎮京口遙遙指揮西征軍團,一方面蒐羅人才壯大力量,他很清楚劉敬宣在北府軍中的號召力,於是很高興地接納了劉敬宣,讓他當了晉陵郡的郡長。

當劉毅、何無忌打下江州時,劉裕並不放心把這一重鎮交給他們倆中任何一位,於是就派劉敬宣來了。

而劉毅與劉敬宣的過節在哪裡呢?

在北府舊軍中,劉毅是劉敬宣的下屬,一個小小的參軍。

劉毅很有才幹,當時有人對劉敬宣贊揚劉毅,說他是一代英雄豪傑,但劉敬宣非常看不上劉毅,說劉毅外表上看起來待人寬厚,性情豪爽,實際上只是自視甚高,而且小肚雞腸,不能成什麼大事。

這話自然會傳到劉毅那裡,自己的長官把自己說得如此不堪,還能有啥前途?劉毅也就對劉敬宣心懷怨恨了。

但此時非彼時。此時我是“三人組”的中堅人員,你劉敬宣不過是逃回來的敗將而已,你一箇中途加入的人,還要來搶我打下的地盤嗎?

劉毅這次說什麼也不幹了,他直接跟劉裕交了底牌:我知道你和劉敬宣過去有舊情誼,但他這種人,看在過去的份上,你讓他當一個郡長也就夠了,還想讓他來接管江州這麼重要的軍事重鎮嗎?這是不可能的,我不答應!

劉裕此時還指望著劉毅、何無忌追擊桓玄呢,看到劉毅這麼堅決地反對,也害怕撕破臉皮弄得都不好看,就把劉敬宣召回京另行安排了。

劉裕、劉毅,二人此時已互相猜疑了。

這還沒完,劉裕的一個騷操作,把何無忌也給捲了進來,三人的關係都不好了。

在桓玄死後,桓氏家族的餘黨不斷聚眾抵抗劉毅、何無忌率領的義軍,這時劉裕明確了劉毅和何無忌二人的關係:何無忌受劉毅節度,聽命於劉毅。

劉毅、何無忌二人本無高低之分,劉裕這樣安排,於公來說是沒問題的,打仗總得有一個領頭的說了算,不能各行其事;於私來說,劉裕這樣做,就有了挑撥劉、何二人關係的嫌疑了。

劉裕此時坐鎮京口後方,已開始大規模的蒐羅人才,培植自己的親信,他深知劉毅何無忌二人的能力,而且他們關係密切,自己已與劉毅產生了罅隙,他們和自己又同屬起事的首倡者,一旦大局落定,這二人如果聯合起來,勢必對自己是一種威脅。

劉裕很瞭解何無忌,他雖然忠貞堅定,但有時候也很容易意氣用事,所以劉裕出此操作,從本意上應該是激怒何無忌,由此而打破二人的親密關係。

何無忌聽到這種安排後,果然大為不樂意,常常以此為煩憂,最終擅自己解除了這種統率關係,不再聽命於劉毅。

而劉毅則對何無忌這種態度大為不滿,以何無忌專擅為名,免去了何無忌琅琊內史的職務,而劉裕也抓住這個把柄,說劉毅節度失誤,免掉了劉毅青州內史的職務。

劉毅、何無忌的政治利益都受到了損失,親密的“三人組”此時已現離心離德之相。

消除桓玄餘黨、克定東晉全境後,此時的劉裕雖然並未在朝中,只是鎮守京口,但他已是事實上的掌權者,而能對他形成挑戰的,也只有劉毅一人。

公元407年後,劉裕、劉毅二人分歧漸多, 矛盾凸顯, 並日益激化, 最後演化為以劉毅的失敗和死亡告終的血腥相殘之禍。

407年度,王謐去世,王謐是劉裕安排的朝中宰相,又是揚州刺史,由誰來接替這個重要角色?

劉裕劉毅又展開了爭鬥。

劉毅擔心劉裕走上前臺,親任宰相和揚州刺史,於是搶先提出,推薦謝混為揚州刺史。

謝混是謝安的孫子,很明顯,劉毅此舉,是效法劉裕安排王謐,你不是安排王氏家族的人做你的代理人嗎?那我就安排謝氏家族的人去做我的代理人!

劉裕當然明白劉毅的心思,自然不能讓他這麼做,在謀士劉穆之的建議下,劉裕決定親自入朝為相,兼領揚州,由此走上了前臺,也打破了劉毅在朝中安排自己人的企圖。

到了這個時候,劉裕與劉毅的矛盾基本上就要公開化了。

爭鬥還在繼續。

建康上游的長江三重鎮為豫州、江州、荊州,劉毅是豫州州長,劉裕的弟弟劉道規是荊州州長,何無忌則是江州州長,在這三個重鎮中,劉裕只有其一,而荊州與蜀地的益州相連,如能奪取益州,讓荊益統歸自己所有,也就能增強自己控制江州、豫州的力量,因此劉裕開始伐蜀。

407年八月,劉裕派劉道規作為伐蜀的都統,由劉敬宣帶兵徵蜀,但不幸的是伐蜀失敗。

劉毅抓住這個機會,向劉裕發難,上表皇帝要重重處罰伐蜀失敗的相關人員。

面對軍事上的失敗,劉裕也沒辦法,總得有人為此負責,況且劉毅死死盯著這事兒呢,結果劉敬宣被免職,劉道規降低封號為建武將軍,就連劉裕本人也降為了中軍將軍。

這一次,算是劉毅難得的贏了劉裕一回。

其實劉裕劉毅二人都是“俱起布衣”,沒有高門大族的加持,人望還遠遠達到擅權的地步,加上二人矛盾不斷激化,為了壓制對方,他們都希望在軍事上再立功勳,這樣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聲望。

409年,劉裕開始北伐南燕,想的也是透過對外的軍事勝利壓制劉毅的氣焰。而劉毅深知一旦劉裕北伐成功,那麼自己可就遠遠處於劣勢了,因此劉毅對北伐極力阻止,他說“宰相遠出,傾動根本”,堅決不同意劉裕北伐,但劉裕也鐵了心要“廣樹威略”,以巨大的軍事功勳提升聲望, 從而對劉毅等人取得壓倒性的地位優勢。

就在劉裕北伐的時候,東晉又生民變,流落廣州的天師道首領盧循、徐道覆率信眾北進,想趁著劉裕不在朝中,乘機攻佔建康。

這時何無忌挺身站了出來,領軍阻截,但很不幸戰敗身死。

“三人組”中由此只剩劉裕劉毅,這二人此時已是針鋒相對。

何無忌之死引發東晉朝野極度驚慌,劉裕聽說後緊急回師,但路途遙遠一時不能趕到,劉毅覺得機會來了,他要佔這剿滅叛亂之功,於是劉毅決定西征。

當時劉毅正在生病,但就是這樣他也要抱病出徵,很明顯是受了劉裕北滅南燕的刺激而急於立功。

劉裕在往回趕的途中,聽說劉毅出征,趕緊要求劉毅停止相關計劃,說是要等待自己回師後再出徵。

劉毅對此極為憤慨,更不聽從劉裕的命令而出兵作戰。

但依然很不幸,劉毅也遭到了失敗,所幸並未戰死。

而劉裕則返師後在建康一舉擊潰了盧循、徐道覆的叛亂,由此穩定了局勢,盧、徐退師江州、荊州。

而劉毅這時還不死心,為重振自己的威望,他要求再次領兵追襲。

劉裕自然不肯給他這個機會,斷然拒絕了劉毅。

劉毅由此在與劉裕的爭鬥中完全落敗,劉裕北滅南燕,內平盧循,功業聲望日隆,而劉毅剛失去了與劉裕對抗的資本。

6

412年四月,劉裕讓劉毅去作荊州州長,劉毅本是豫州州長,駐守在歷陽,離著首都建康很近,這樣劉毅就可以方便地干預一些朝政。

荊州則在長江上游,遠離建康,這實際上是劉裕在進一步地削弱劉毅的地位。

當然劉裕也深知劉毅的性格脾氣,他知道劉毅對此必然不滿,很有可能會生出變亂,這樣正中劉裕下懷,就可趁機名正言順地除去劉毅。

劉裕果然老辣,而劉毅也果然上了套。

劉毅到了荊州後, 心態失衡崩潰,果然開始謀劃割據對抗。

而劉裕也是毫不手軟,很快派大軍西征,殺了個劉毅措手不及,終至兵敗被殺。

“三人組”就此落幕,只剩了劉裕一人,而劉裕穩紮穩打開始了“去晉造宋”,打造屬於自己的劉宋帝國的過程。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當然,也很血腥。

東晉復辟“三人組”的愛恨情仇(下)

謝謝“在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