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1644年,由於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大將吳三桂投降清朝,打開了山海關,多爾袞率領十幾萬清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關內,趕走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

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那時候,清朝的都城位於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順治皇帝在盛京一共居住了19年。19年間,盛京一直是清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當清朝軍隊入關並佔領北京後,就面臨著要不要把都城從盛京搬遷到北京的問題。

當時,以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為首的一批人,強烈反對把都城從盛京搬遷到北京。阿濟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能征善戰,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將領。他提出:“初得遼東,不行殺戮,故清人多為遼民所殺。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守瀋陽,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

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阿濟格的意思是,當年清軍佔領遼東後,沒有大肆殺戮立威,使得許多清朝子民被遼東的人民殺掉。這次清軍佔領北京後,要該殺殺,該搶搶,然後留下諸王鎮守北京,其餘軍隊要麼回守瀋陽,要麼退到山海關,確保沒有後患。

阿濟格身份不一般,不光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還是攝政王多爾袞的胞兄(同父同母)。阿濟格代表的也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而是有相同意見的一幫人。由此可見,贊成清軍在北京大肆殺戮、劫掠一番後退守瀋陽、山海關的人不在少數。

這種意見提出來後,許多人感到震驚。如果多爾袞採納了這一意見,並付諸實施的話,那就意味著北京城裡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將會遭到無情殺戮,無數財富也將被搶掠一空,無數家庭將會家破人亡。

這將是一場巨大的悲劇。

反對阿濟格意見的人也不少,以清朝初期朝廷重臣范文程為代表。

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范文程出身明朝官員家庭,原籍瀋陽。他早在1618年就歸順了清朝(後金),得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重用,官至內秘書院大學士,貢獻了不少智謀,並仿照明朝的官制,為清朝設立了部院官制。皇太極很信任他,每次商議軍國大事,都要聽取他的意見。

作為一名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范文程當然知道阿濟格意見蘊含的巨大殺傷力。他認為,明朝末年,中原地區多年戰亂,老百姓生靈塗炭,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壓力,非常盼望有人能夠統一天下,從此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因此,清軍不應該退回瀋陽,而是將都城定於北京,並揮師南下,一鼓作氣統一天下。

范文程還提出,清軍入關後,要維持嚴明的紀律,不允許隨意殺戮和劫掠,“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以維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努力爭取得到民心,讓戰亂的地區逐漸穩定下來,為進一步奪取中原做好充分準備。

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毫無疑問,相對於阿濟格的意見,范文程的意見更加高瞻遠矚。可是,范文程雖然是朝廷重臣,但在權勢上遠遠不能與阿濟格相提並論。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持阿濟格意見的人佔據了上風。

幸運的是,攝政王多爾袞非常贊同范文程的意見。他認為,應該迅速將都城從盛京遷到北京,將清朝的政治經濟重心轉移到關內,以便日後奪取中原,一統天下。為此,多爾袞制定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的戰略方針。

當年五月二十四日,多爾袞以攝政王的名義下令:“攝政王令旨,諭諸王及大臣知悉,蒙天眷祜,撫有中原,際此景運,爾等宜各盡厥職,務克清忠,自有分內富貴,倘不以此存心,惟圖目前之利,或貪溺財貨,明幹法紀,或暗受賄賂,徇情賣法者,論功之日,縱有厥功,亦不敘錄,是止為一時之利,而不為子孫久遠計矣,特諭。”

退守關外還是逐鹿中原?清朝為什麼最終選擇定都北京?

由此,多爾袞明確了清軍進發的方向,堅定了繼續南下“建萬年不拔之業”的腳步。

當年7月,清朝就遷都問題最終達成一致。不久後,年幼的順治皇帝來到北京,在皇極門舉行了登基典禮,隨後頒佈登基詔書,要求赦免明朝官員、繼續進行文武科舉考試、接濟孤貧老幼鰥寡、一概免除明末加派的遼餉、新餉、練餉等,使得“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逐步收攏人心,穩定大局,為完成最終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