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遙想當年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何等風騷?

這樣的千古一帝,在好不容易統一了國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統一的文字是國之根本。

對外,它能向別國展示我國的文化,是國家的象徵;對內,它是人們日常交流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它的存在本身,就包含了森羅永珍,承載著前人的歡樂,也收錄了後人的悲傷。

眾所周知的是,我們的國語是普通話,是漢語。

說起普通話,當年在選舉普通話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傳聞說:“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隻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

也有差三票的版本,不過總的來說,這個傳聞並不靠譜,與事實相餑。

這個謠言的出處是因為據說當時參加國語討論的人一半都為廣東人。

實際上,那個時候參加國語討論的人是按照各省份的人數來按比例選的。

當時廣東人口還沒有那麼多,而且那時人口最多的地方的議員也沒有達到誇張的一半。

所以一半的人都是廣東人是不可能的,完全是以訛傳訛了。

——這個流言大錯特錯,也是時候該終結了。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比起粵語,當年的南京話才是險些成為普通話的存在。

甚至,作為普通話基底的北京話本身就受到了南京話的影響。

筆者這次就要和大家說說這普通話的變遷史。

追本溯源,在明朝以前北京的“北京話”和現在比可是差得遠了。

北京在唐代是屬於幽州的,當時的幽州地區已經居住著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了。

而在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由此拉開了語言融合的序幕。

幽州地區從此就脫離了中原漢族的統治,成為遼金兩代的少數民族掌權的南方(相對而言是南方)重鎮。

後來北京又成了遼代五京之一,少數民族的語言與漢語在那樣的環境裡碰撞著融合在了一起。

蒙古統一全國後,元朝建立。

元朝那時用的是大都話,大都就是北京。

北京話在那個時候已經初見端倪了。

那大概也是北京話第一次成為官話吧。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為了規範全國的語言發音,朱元璋就讓文官寫了一本叫《洪武正韻》的書籍,裡面將南京官話稱之為“金陵雅音”(但這個稱呼早就有了)。

金陵雅音是在晉朝之前慢慢形成,直到東晉才成為完成體的。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它是以古中原雅言為基礎的,稱為“正音”。

隋朝的時候,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合併成了秦音(長安官音)。

——隋朝也是目前我們最早能夠找到有官方推廣共同語政策的朝代。

而唐朝沿用隋制,據說那時候的官話和粵語有點像。

說到這金陵雅音,它其實是透過對早期古代中原地區流行的“雅言”進行研究,將“雅言”的發音特徵完全融入其中才形成的語言。

綜上所述,南京官話完完全全可以說是古代官方漢語的正統語言。

後來朱棣篡了建文帝的皇位,帶著南京地區的數十萬貴族、富農和民眾一起把國都遷移到了北京。

由於這樣的大面積人口流動,南京官話也順理成章的隨之一起帶到了北京。

北京話和南京話就在那時候合在了一起。

再到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滿廷規定官員上朝均用滿洲話。

因為這個原因,漢臣必須學習滿語,否則聽不懂皇帝講什麼不是?

但在民間,卻已經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三者雜糅的趨勢。

北京話就是這三者的雜交後代。

在那個時候,北京話雖然已經有了規模,南京話卻仍然是主流。

直到雍正皇帝設立了正音館,北京話才漸漸取代了南京話。

清朝覆滅後,各界的革命人士均對北京話的權威性表示了懷疑,由此才有了對普通話的爭論。

當時對於一省一票制度爭論也很激烈,不過新建立不久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老國話雖然是以北京話為主的,但為了兼顧各地的方言,仍然具有南京官話的一些特徵。

那個時候,著名的語言學家王照對於國音統一會議的會員構成非常不滿。

他指出江浙人佔了足足25人之多。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雍正皇帝

其中光來自無錫的就有5個人了。

若一人一票的話,普通話的桂冠必然是南方方言的其中一種。

北方代表們覺得這樣不公平,要求一省一票制,甚至威脅說如果通不過就自行解散退出會議。

最後經過了激烈爭論,會議還是實行了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隨後在定奪普通話的一些細節時,大家又吵了起來。

在一片鬧聲中,對於濁音和入聲尤為激烈。

對此,江蘇代表汪榮寶則誇張地說:“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

過程雖然像難產一樣痛苦,但最後好說歹說是定下來了。

結果,在1920年——也就是國語推行還不到兩年的時候——就曾經爆發過一場當時名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

這個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的標準音出了分歧。

那時支援國音和支援京音的人分成了兩派。

國音是主張“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流派。

京音卻是主張“純以北京話為標準”的流派。

兩邊誰都說服不了誰,因此兩派爭吵非常厲害。

當年粵語差一票就成了國語,是真的嗎?其實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爭來爭去,最後整件事情在“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後,落下了完美的帷幕。

這就是“新國音”,在此次之後就開始在全國的學校推廣了。

後來新國音又經歷了好幾次修改後,就成了我們現在的普通話。

普通話之爭,從頭到尾好像都沒有粵語什麼事,有些謠言也實在了沒必要再流傳下去了。

我們的普通話是我們民族的象徵也是我們文化的傳承載體,它的形成歷史也是充斥著歷史的變遷,偶爾也會讓人有些唏噓。

但是,除去普通話,我們各地自古流傳下來的方言也是需要保護的。

有些地方的方言裡包含了許多關於本地的一些神話還有生活習俗,假如仔細研究,應該可以明白各地先民的早期文化。

筆者私以為這也是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好好保護。

目前有些語言已經瀕臨失傳的邊緣了,希望未來他們都可以有一個好的大環境吧。

文/墨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