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常言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縱觀歷史上每位明君的身邊無一例外都集中了一些忠臣名相;如果君王是舟,那麼臣民就是水,只有君臣協力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才能保萬里江山安穩無虞,否則天下大亂,國將不國。

一位開明的君王就相當於善於賞識千里馬的伯樂,忠臣名相們如千里馬般有幸得到伯樂賞識後便感恩戴德,誓死追隨,為明主效力,一生忠心不二。

宋朝就有這樣一位幸得君王賞識的臣子,

他被稱為比奸臣還 “奸”的權臣,這樣的稱謂來自於他對於小人採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高明手段,

這位睿智善謀的臣子就是北宋名相——王曾。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年少成名,連中三元

王曾原出生於一世族之家,後來因為唐末天下動亂,五代十國時期各地割據勢力均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年幼的王曾跟隨家人出逃避難,王曾的童年是動盪流離的。

歷經多年背井離鄉的逃亡之苦後,王氏一族終於在青州益都安定下來。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一家人剛過上和平日子沒多久,就痛失父母雙親,此時年僅八歲的王曾成為了一個孤兒。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叔父王宗元可憐年幼的王曾無人照顧,便把王曾接到自己家中,將他視如己出。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王曾在叔父的悉心撫養下慢慢長大成人,叔父見王曾自孩童時期便能吟詩作對,對詩書表現出超乎同齡人的興趣,於是便料定這個孩子假以時日必定非同凡響。

叔父陪伴王曾成長和學習,還特地帶王曾拜入名師門下;王曾也沒有辜負叔父的期望,他十數年如一日地勤學苦讀,想要日後考取功名,出人頭地之時報答叔父多年的教養之恩。

隨著日復一日地勤奮學習,少年王曾對於詩詞歌賦一類可謂是信手拈來;慢慢地,王曾的才學之名傳遍十里八鄉,成為民眾之間口口相傳的飽讀詩書的才學之士。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鹹平五年,24歲的青年王曾得中殿試第一名,再加上他此前在發解試、省試中都是第一名,

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能夠連中三元的棟樑之材

,發榜之日學習一經傳出便轟動一時。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詩文戲詞中的狀元郎往往鮮衣怒馬,在萬眾矚目之下榮歸故里;而王曾不想如此聲勢浩大,回鄉之時他只著一樸素衣衫,騎著驢從小門繞過迎接眾人悠哉回家。

王曾這一剛正樸素、不驕不躁的優良品質從他少時一直到他為官作宰之時仍然不忘初心,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直牢記使命,

砥礪前行,一片丹心忠於江山社稷和廣大人民。

入朝為官破謠言

由於王曾優異的成績,皇帝特許他當時讀書人中至高榮耀的金殿傳臚;皇帝在奉天殿接見了王曾,王曾所作之賦被諸人盛讚為極盡輔佐之才,隨即王曾便被授予將作監丞一職。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王曾前期仕途一片康莊大道,大小事宜無不盡心竭力,深得地方百姓愛戴和皇帝信任。天禧元年,

屢屢晉升的王曾遭人嫉妒,被宰相王欽若排擠陷害,

由京城被罷官出任地方官。

王曾被貶至地方後不久便得知當地謠言四起,

民間謠傳夜深人靜時有妖怪出沒,形狀好似帽子一般於空中盤旋,若有晚歸的人便會被咬死

,傳言導致民間人心惶惶,天色將晚百姓便匆匆回家,緊閉門戶。

王曾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並不相信民間怪力亂神之說,猜測一定是心懷叵測的宵小之輩在惑亂人心。於是王曾便下令夜間大開官門的同時派兵加緊巡邏,但凡有胡言亂語、裝神弄鬼者便速速緝拿歸案。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後來,當地再也沒有鬼怪出沒一說了,在王曾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當地逐漸富饒繁華。

對付小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宋仁宗剛繼位時,鑑於仁宗皇帝尚且年幼,大臣議定由太后劉娥垂簾輔佐政事;而其實,當時朝政大多把握在權臣丁謂手中。副宰相王曾主張皇帝太后五天見大臣一次,太后座位在皇帝的右邊,一同聽政。

而丁謂則持反對意見,他主張每月初一十五皇帝見大臣議事,

如果遇到大事就由太后和大臣們商量,若是小事則由宦官頭子雷允恭呈給太后審閱處理即可。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但其實皇帝和太后分開不同地址辦公,正是給了宦官弄權的機會;丁謂與宦官頭子雷允恭暗中相互勾結,企圖壟斷皇權。

丁謂逐漸大權在握,王曾明面上表現得恭維,日日見到丁謂時低眉順眼,私下裡進行對付小人,就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細密戰略部署。

一天,王曾囁嚅著詢問丁謂,

說自己膝下無子,想讓弟弟的兒子入嗣,

退朝後,請丁謂一同向太后陳情。丁謂說此等小事,無需同去。於是王曾得到了獨自進宮面見太后的機會,輕鬆離去的丁謂自己已經掉入陷阱。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原來雷允將真宗皇帝的墳墓往高處移了百來米,沒成想挖斷了水源導致墳墓進水,墓中狀況十分糟糕,宦官雷允恭已被羈押。

王曾為了朝中避免官宦勾結為雷允恭開脫,於是便絞盡腦汁尋找面見太后的時機。見到太后時,王曾一五一十地將官宦勾結、為禍一方的證據列舉出來,並如實上奏:

“丁謂與雷允恭狼狽為奸,深藏禍心,是為社稷江山之大害!”

太后劉娥聽罷大怒,次日便急召內閣大臣們開會,唯獨不通知丁謂,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

當丁謂知道這個訊息時大驚失色,他慌忙跑去太后座前跪下辯解,可任他滔滔不絕,太后都沒有任何迴應,直到宦官揭起簾子才看清簾內竟然空無一人。

綿裡藏針的宋朝一代名相,比奸臣還奸,用小人手段整小人,高明

很快丁謂被抄家,家中人丁貶至海南,而宦官雷允恭慘遭棍刑。

奸佞小人徹底被除,朝野上下大快人心,從此天下清,四海平。而王曾這樣用小人的手段整倒小人,正是其高超之處。

王曾是宋朝一代名相,他是個綿裡藏針的人物,面對波詭雲譎的宮廷他韜光養晦,以退為進,被稱為是比奸臣還奸的弄權高手。

王曾用小人手段整小人,在扳倒丁謂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撥亂反正,大快天下,王曾本人也因此名垂千古,受萬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