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常:《孫子兵法》中的倫理道德

王守常:《孫子兵法》中的倫理道德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演講者:王守常

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正面臨歷史性變遷的視窗期,如何站在戰略高地,從變化和危機中找到機遇,走好財富管理新徵程,是財富人群普遍關注的問題。2019年,中國農業銀行私人銀行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財智私行”系列活動,邀請國內頂級經濟學家與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私行客戶一同站在時代前沿,解讀經濟、洞察趨勢、因應未來,探討新經濟週期下的全球資產配置與財富傳承之道。作為全年活動的收官之作,12月6日,“豐贏未來·財富論壇”於北京盛大啟幕。

論壇上,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守常發表了主題演講《穿越時空的中國智慧》,他指出,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血緣概念、種族概念,更是文明文化的概念。自古以來,在戰爭文化上,中國人倡導用謀略、對話來解決問題,反對用戰爭解決問題,中國文化對待戰爭是有倫理道德、倫理操守的。

王守常:《孫子兵法》中的倫理道德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王守常

演講實錄如下:

我的演講題目叫穿越時空的中國智慧,這裡要討論一個哲學問題。穿越誰的時空?其實,如果我們要把中國歷史、中國的智慧穿越世界時空的時候,還真沒法穿越。因為西方人不瞭解我們,但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智慧、歷史文化缺少深刻了解。

中 國

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明文化的延續

進入我今天演講的主題,首先,中國的概念是什麼?中國不是一個地理概念,可它的發生是地理概念。最早在陝西寶雞,一位農民發現了一個尊。到了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有一次到青銅器的故鄉陝西寶雞文物所考察文物,發現這個尊的品相很好,從頂端往下看,瓶口裡面有122個銘文,敘述了一位何姓人鑄了尊,記載了周成王繼承周武王的遺志,遷都被稱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陽這一重要史實。其中就提到了四個字:宅茲中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中國”一詞,這就是一個地理概念。

但是,這個時期的文獻也已經告訴我們,中國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派:縱橫家,記敘了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的一本書為《戰國策》,在《戰國策》裡的《趙策》就描述了一個概念,什麼叫中國?“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中國,就是一批聰明的人居住在這個地方,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推廣賢聖的教化、禮儀文化等,而遠方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落後的族群都應該到這來參觀學習。

所以,第一個用文字表述的“中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它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有了文明的概念。

到了宋代,有一個人叫石介,人們又稱他為徂徠先生,是現在的山東泰安人,去年他們發現了徂徠書院的遺址。石介寫了一篇文章名為《中國論》,他站在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下說,儘管從漢代中葉,佛教傳進了中國,但經過一些年後,它代替了儒家成為中國的文化一部分,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這是石介比較憂心的一個問題。所以石介在寫《中國論》的時候一直在強調中國文化歷史的地位,他並不是輕視佛教的傳播,甚至也不反對西教的傳播,他只是從中國的概念出發,說不同文化應該和平相處。

《中國論》寫得非常好,他說如果你來學習,我教你,如果不來學習,我們各自為安,“各不相亂”。在那個時候,從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來看,中國應該是世界第一的。但是對於周邊的族群和國家,石介希望是和平共處的。

到了清代,康有為提出了一個概念,“中國能禮則中國之,中國不能禮則夷狄之,夷狄能禮則中國之。”意思是說,中國如果能夠堅守自周代以來的禮儀文化,就是中國,如果不能夠堅持,就會淪為落後的夷狄族群,落後的族群理解了中國文化,那就是中國。中國和其他國家,不是政治經濟戰爭的比較,而是文化的比較。

所以,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血緣概念、種族概念,中國是文明文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認同的根,這就是我們出生的根。如果有這樣的歸宿感,你就有這樣的榮譽感,你如何,那中國就如何。

戰 爭

用謀略、對話而非戰爭解決問題,是中國文化的倫理道德

對於戰爭,東西方有完全不同的理解。17世紀,克勞斯塞維茨寫了一本《戰爭論》,堪稱西方政治學和軍事學的經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政治是戰爭的繼續。因此,為什麼有人說西方人好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認為上帝授予他們的一項權力,就是要透過戰爭讓人們接受他們所謂的民族自由。

中國文化對戰爭的認識非常深刻,有很多文獻都有記載。儒家文化是如何看待戰爭的呢?《孫子兵法》一開始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這符合中國傳統的觀念,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概念。

其次,中國文化認為戰爭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方法。一說到戰爭,中國第一個反對。孟子提出正義戰爭的方法,“徵者上伐下也”,意思是說,打仗的人要遵守一個次序,由上伐下,一定要遵守周天子的指示,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一定要聽他的。“敵國不相爭”,你的國家和我的國家是敵視的,不可以隨便征伐。正義戰爭必須要遵守政治次序或尊卑有別,如果不遵守,那就是非正義的戰爭。

中國文化還對戰爭的本質進行了揭露。老子提到,“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戰之後,必然會出現一個混亂的時代,落後的社會和國家,生靈塗炭。老子還說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用天道規律來輔佐君主的人,不能用戰爭強迫別人接受,“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所以中國文化裡的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都對戰爭有深刻的揭示和揭露。

中國文化在戰爭上是有倫理道德、倫理意義和倫理操守的,而不是無限戰爭,更不會在戰爭中過度使用武器。《孫子兵法》裡說得很清楚,“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方式是用謀略解決,是可以節省國家的開支和個人的費用。

其次,伐交,就是用同盟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其次伐兵,就是用戰爭的方式。但是在中國文化中用戰爭的方式不是先出手,而是以戰止戰,你對我無禮,用戰爭的方法威脅我,那我就用戰爭的方法回答你。所以,中國從來都不是第一個發起戰爭,從政治和倫理的角度考慮,中國文化也反對用戰爭解決問題。其下是攻城,古代戰爭的模式就是攻城略地,攻下了這座城就是攻佔了這個國家。但是孫子說,他是不得已而為之,他說“兵如蟻,死傷三分之一”。士兵像螞蟻一樣,一場戰爭中的死傷人數能達到三分之一。這個士兵不僅僅是我計程車兵還有敵人計程車兵,冰冷的兵書中投射了一種溫情。所以《孫子兵法》,不只有講兵法,它更多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主義精神。

他告訴戰士,“圍師必缺”,把一個軍隊圍起來,必須要留一個缺口,當你給他逃亡機會的時候,他就不會跟你做拼死的決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戰術,體現的是高尚的人本主義精神。所以,我們對敵人更多地用仁義的方式解決,而不是用武力的方法解決。

中國古代儘管發生了很多場殘酷的戰爭,但正是因為我們深知戰爭的殘酷性,才對戰爭做了深刻的文化思考,這是中國文化裡重要的文化資源。

(注:本文根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守常在2019年12月6日的中國農業銀行私人銀行“豐贏未來·財富論壇”上的演講內容整理,有所刪減,未經本人審閱。整理/張子博)

王守常:《孫子兵法》中的倫理道德

—END—

王守常:《孫子兵法》中的倫理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