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個長不大的神童。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殺了孔融

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曆史上,孔融是個名氣很大的人物。他是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他的父親叫孔宙,當過泰山郡都尉,孔融小的時候就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孔融讓梨”的典故家喻戶曉。三經的“融四歲,能讓梨”就是講的這個故事。,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他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箋疏》。

孔融是個長不大的神童。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殺了孔融

孔融小時候還曾經拜會過當時的大名士李膺,那大概是孔融十多歲的時候。

當時,孔融隨父親一同前往,因為父親官職低微,把門的不讓通報。小孔融便說我是李家的世交,此時的把門的不知道小孩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便趕緊向裡面進行回覆。

一聲有請,李膺和眾人便看到了那個落落大方的孔融。李膺對孔融很感興趣,因為是孩子,便問我們有什麼交情。孔融便說: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當年我的祖先曾經向老子問過禮節,以此推斷,兩個人有過交往,算作師徒的情分。李膺一聽大喜,便盛讚孔融天資聰穎。當時太中大夫陳煒卻說:這孩子才華畢露,小時候就如此聰明,長大了不一定還會如此。(小時了了,大未見佳)

好一個小時了了,大未見佳。這是別人對他的忠告,孔融卻不以為意,仍然一直這樣胸無城府的生活著。後來遭遇黨錮之禍,一個叫張儉的書生因為躲避逮捕,投進了孔府。孔融盛情接見了他,並且給他想辦法如何去躲避追捕。

一會追兵到了,十五六歲的孔融和他們周旋,張儉得以逃生。可紙裡包不住火,孔融窩藏死囚犯的訊息傳開,朝廷下令抓捕,結果孔融和自己的哥哥、自己的母親紛紛走到監獄,都說是自己乾的,這就是孔氏一門爭死的故事。後來孔融的哥哥孔褒被判了死刑。看來小時候吃孔融的那個大梨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孔融此次用哥哥的生命賺足了眼球,因此好多讀書人爭著與他結交,盛讚他的義舉。不久朝廷也讓他擔任政府官員。

孔融是個長不大的神童。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殺了孔融

孔融後來被司徒府和司空府徵辟,又改任虎賁中郎將。董卓亂政,欲行廢立之事,孔融激烈反對,董卓雖惱火,但因為孔融名氣太大,沒有殺他,改任他為議郎。時北海國黃巾軍鬧得很厲害,董卓想為難一下他,就授意三公府一塊推舉他為北海國相。

孔融到了北國,“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開始幹得還不錯,他“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但是,黃巾軍勢頭很猛,孔融說到底只是個文士,他沒有能力鎮壓,被迫退到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圍,情急之下派手下人太史慈到鄰近的平原國向平原相劉備求救才得以脫險。

但孔融僅僅是個書生,在於黃巾軍交戰中往往一敗塗地,後來又受到袁紹的打擊,被袁譚打得吐血。曹操進了中央政府之後,聽說孔融是讀書人的領袖,便讓孔融做了大官。

這一番話,當時人嗔目結舌,不知道這位聖人的子孫為何說出這一番沒有頭腦的話。

孔融看不慣曹操的飛揚跋扈,他雖然是曹操提攜的,但看不慣曹操的飛揚跋扈,於是就曾多次譏諷曹操。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姐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刺,還問此事出何經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連年用兵,又加上災荒,軍糧十分短缺,曹操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連作書加以反對。

孔融在信裡陰陽怪氣,說了一句話叫“武王伐紂,以妲已賜周公”。

孔融是個長不大的神童。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殺了孔融

對於孔融的一再與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懷嫉恨的,只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不便對他怎樣。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著手實施他的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開始對孔融下手了。他授意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欲規(謀劃)不軌”,又曾與禰衡“跌蕩放言”。罪狀就是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係的那段言論。這樣,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

孔融沒有城府,這一點他連自己的兒子也不如,當時孔融曾擔心自己的兩個孩子,於是懇求曹操手下留情。

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 ‘’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孔融和他的妻子兒女都被殺死。可見孔融是個有缺陷長不大的神童,只知道恃才傲物,連他的小兒子都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卻一個勁海的我行我素,最後一家人同時走上了斷頭臺,讓人惋惜。

《後漢書》說孔融“負有高氣”而“才疏意廣”,這是個委婉的說法,直白些就是眼高手低。或者說他就是一個標準的老“憤青”。

隨著曹操權勢的一步步鞏固和上升,孔融的痛苦和無奈也在不斷地加劇,他對曹操種種的不敬行為甚至可以解釋為一種故意,他是在激怒曹操,希望曹操把他殺了,從而結束自己心裡的痛苦,也徹底成全他孔子後人的名聲。

孔融是個長不大的神童。如果你是曹操,你也會殺了孔融

對付孔融這種不怕死的人,如果一言不和就揮刀,那麼除了真的成就了孔融名聲之外無一益處。曹操沒有那麼笨,他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曹操的辦法就是忍和退,讓你盡情表演,保證“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開始大家在可能心底裡會替孔融暗暗叫聲好,慢慢地大家也就習慣了,再後來孔融其實也弄不出太多的新意來,大家都“審美疲勞”了。

只能說,孔融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也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時代的悲劇,是個人在歷史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