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作者:王金中

海昏侯劉賀大墓的錢庫,位於北藏槨的糧庫和衣笥庫之間,高度在2。4米左右,長度不超過4米,寬度不超過2米,面積大約七八平方米(圖1)。然而,這裡卻出土了400餘萬枚“漢五銖”,銅錢重量達到十餘噸,堆積起來的高度竟然有1。8米左右。據透露,這些“漢五銖”銅錢可根據其記號特徵、文字字形、尺寸重量等細分為200多個種類。因此,海昏侯墓中的錢庫,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漢代藏錢最多、碼放最高、品種最全、儲存最為原始的一座巨大錢庫(圖2)。這就為後人深入研究漢代中早期的經濟、貿易、交通、金融狀況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1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2

一、“昌邑令印”與“海昏侯家錢”

新近建成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中的《金色海昏》展覽,首次公開了劉賀大墓錢庫裡儲藏銅錢的一項重要秘密——使用封泥匣(圖3)。這種封泥匣是用木片做成的,粗看如同木牘一般,但要厚實得多。每個封泥匣長約19釐米,寬約4。0~4。8釐米,厚約2。5~3。0釐米,出土時系在捆綁五銖錢的繩索上。封泥匣上部有填封泥的鬥槽,封泥上印有“昌邑令印”(圖4),木片上墨書並不清晰,隱約寫著“海昏侯家錢五千”。匣內裝有五串五銖錢,每串1000枚,共5000枚。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3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4

這就向人們透露出許多非常重要的資訊,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這批使用封泥匣的銅錢,一定是劉賀從老家原昌邑王國千里迢迢,帶到海昏侯國來的,具體時間應在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這一年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

其次,這批使用封泥匣的銅錢,當初是儲藏在昌邑王國的錢庫裡,並有專門的官員“昌邑令”負責管理的,具體時間應在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至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這段時間劉賀當昌邑王。

再次,這批使用封泥匣的銅錢,帶到海昏侯國以後,劉賀並沒有急於除去封泥匣,而是原封不動地保留著“昌邑令印”的痕跡,具體時間應在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至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必須指出,“昌邑令印”是漢代的官印,使用者的職務相當於縣令。這是海昏侯墓中發現的唯一的官印痕跡。出土的“海”字大銅印雖然也可算作一種官印,但那是烙馬印,屬於馬政管理專用印章,與表明官職身份的印章還是有所不同的。按照漢代的官制,縣一級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當然,也有雖不滿萬戶,但地理位置重要或者長官級別高,也有稱縣令的,反之亦然。

那麼,這個掌管著昌邑王國錢庫的“昌邑令”又是何許人也?

漢代初期的地方政權,除了郡之外,還有與之並行的王國。當時的王國,“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見《漢書·諸侯王表》)。而這些王國中有一個重要屬官,就是郞中令。漢景帝以後王國的屬官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郞中令負責諸侯王國的行政管理,相當於諸侯王的總理或參謀長,重大事情往往是諸侯王與郞中令商議定奪。郞中令的級別與萬戶縣令相當,秩二千石,漢武帝時期減為千石,以後又減為六百石。

值得注意的是,郞中令所屬的官員中包括大夫、中大夫郞中、中郞、侍郞等,下面還有衛尉、廷尉、少府、太僕、宗正、都尉、校尉等,其中的少府專管諸侯王國的財政收支,為錢庫的管理機構。

這樣看來,“昌邑令”就是昌邑王國的郞中令,他是昌邑王劉賀領導下的昌邑國行政上的最高長官,也是昌邑國錢庫的最高管理者。

劉賀當昌邑王時,郞中令是龔遂,是由漢武帝任命的。從他的經歷中可見其人精明強幹,是行政理財的高手。據《漢書·循吏傳》記載:“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以明經為官,至昌邑郞中令,事王賀。”在劉賀繼承皇位二十七天裡,“日與近臣飲食作樂,鬥虎豹,召皮軒,車九流,驅馳東西,所為誖道”,郞中令龔遂曾經多次勸諫無效,最終劉賀被廢黜。而“昌邑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只有龔遂、王吉和王式三人“以數諫爭得減死,髡(kūn,音昆)為城旦。”

漢代的“髡為城旦”是由秦代的“黥(qíng,音擎)為城旦”演變而來。“城旦”是秦漢時的一種刑罰名,受此刑罰秦代時服四年兵役,漢代時服五年兵役,服役期間夜裡築長城,白天站崗防敵寇。“黥”,是用刀在犯人的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再塗上墨,又稱“墨刑”。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曾命令:“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史記·秦始皇本紀》)。”到了漢代,廢除了黥刑,改為髡刑。“髡”,是指剃光犯人的頭髮和鬍鬚,屬於古代一種恥辱刑。所以,郞中令龔遂雖然免除了死刑,但還要服“髡為城旦”之刑,受到的懲罰是相當嚴厲的。

漢宣帝繼位以後很久,才想起了這位已經七十餘歲的前朝老臣龔遂,任命他為渤海太守,讓他去治理那裡的盜賊之亂。數年後,盜賊“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鉏(chú,音鋤),盜賊於是悉平,民安土樂業。”由此龔遂得到漢宣帝的信任,又任命他為更重要的職務——水衡都尉,一直到去世。《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水衡都尉“掌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家禁地,管理著國家財政、農業、運輸、法律等方面的事宜,那裡所有的事務,都歸龔遂管理。其中在財政方面下設三官:均輸官(掌制範)、鍾官(掌鑄錢)、辨銅官(掌原料),這樣,就把全國“五銖錢”的鑄造、發行、回收都統一管理起來了。因此可以說,“昌邑令印”見證了龔遂這個後來管理著整個國家錢庫的長官,當初不過是管理一個諸侯王國錢庫的官員而已。

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在所有封泥匣上,除了保留著“昌邑令印”外,還書寫著“海昏侯家錢”的字樣呢?

其一,嚴格地說,從昌邑王國帶來的銅錢,與海昏侯家錢是兩部分財產。從經濟學上講,這兩部分財產的性質是不同的:一部分保留著“昌邑令印”的銅錢屬於繼承或傳承的性質;而另一部分寫著“海昏侯家錢”的銅錢屬於流通或賺取的性質。既保留“昌邑令印”,又寫上“海昏侯家錢”,無論是在財富的計算與納稅的管理上,都使成為海昏侯的劉賀處於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主動地位。

其二,把繼承或傳承而來的銅錢相對固定起來,作為海昏侯劉賀新的家底,以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重大變故等不時之需,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用,從而顯示出海昏侯劉賀歷經滄桑而鍛煉出來的應變能力和理財能力。

二、“千文一緡”與“算緡、告緡”

在海昏侯墓的錢庫中,細數那些完整的穿起來的銅錢,都是1000枚一串(圖5)。有人解讀:“是為一貫”,並說“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第一次證明,唐宋以來,‘千文一貫’的計量制度源於西漢,將最早見於宋代的史料記載前推了1000餘年。”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5

筆者認為,“千文一貫”的提法至少不夠準確,應該叫做“千文一緡(mín,音民)”才符合史實。

緡,篆書也寫作緍,最早是指釣魚用的絲線。《說文解字》註釋:“緍,釣魚繳也。從糸,昏聲。”《詩經·召南》:“其釣為何?維絲伊緡。”後來演變為穿銅錢用的繩子。再後來就稱為“緡錢”,專指用繩(緡)穿連成一串的銅錢,1緡穿1000枚銅錢。由此進一步引申為計量單位,一緡即一串,共一千枚銅錢(圖6)。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6

那麼,為什麼不稱為“千文一貫”而稱作“千文一緡”呢?這與準確理解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項算緡、告緡的政策制度有關。

算緡、告緡是漢代的賦稅制度,具體地說,算緡是國家向商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告緡是反商人瞞產漏稅的一種強制辦法。漢武帝即位以後,由於對匈奴進行長期的頻繁的戰爭,再加上各項水利、土木工程的興建,以及統治者的揮霍浪費,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財政瀕於崩潰的危機。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根據御史大夫張湯和侍中桑弘羊的建議,先後頒佈了打擊富商大賈的算緡令和告緡令。

算緡令和告緡令的主要內容是:

1。凡屬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囤積商等,不論有無市籍,都要據實向政府呈報自己的財產數字。“各以其物自佔”,即各自把所擁有的財產計算出來並報官府。

2。凡值二緡(即二千錢)抽取一算,一算為一百二十文;一般小手工業者,每四緡抽取一算。稅率在6%~3%。這叫“算緡”。

3。除官吏、三老(鄉官、掌教化)和北邊騎士外,凡有軺車(即小馬車)的,一乘抽取一算;販運商的軺車,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抽取一算。

4。“匿不自佔,佔不悉”,即隱瞞不報、或呈報不實的人,罰戍邊一年,並沒收他們的財產。

5。“有能告者,以其半畀(bì,音毖)之”,即有敢於告發的人,政府賞給他們沒收財產的一半。這叫“告緡”。

6。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屬佔有田地和奴婢,敢於違抗法令的,即沒收其全部財產。

算緡令頒佈後,納稅情況極不理想,幾乎所有的富人都隱瞞不報,“富豪皆爭匿財”,與政府相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命楊可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告緡”風暴。其結果是,“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即全國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都遇到了“告緡”,中等富裕的商賈都破產了,而國家“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宅亦如之。”

實際上,算緡、告緡是西漢政府憑藉政權的力量,把大工商業主和高利貸者從農民身上剝削來的財產收歸國有,這是一次歷史上空前的抑商運動。經過這次算緡、告緡,增加了國家收入,打擊了奴隸制的殘餘,緩和了土地兼併,有利於封建經濟基礎的鞏固。但是也因此一度出現“商者少,物貴”的現象,遲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三、 古代的“芻甍”“童甍”與現代的數學公式

當海昏侯墓的考古人員第一次掀開錢庫的槨板時,映入眼簾的是滿庫的“漢五銖”銅錢,堆放無序,雜亂無章,鏽蝕沾連,難以計數。然而,作為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座錢庫,都必須做到碼放整齊、數額準確、清點方便、搬運有序、進出規範。為什麼海昏侯墓的錢庫會如此混亂不堪呢?

首先,因為串連銅錢用的緡,是用絲線或麻繩做成的,經過二千多年的地下埋藏和水中浸泡,大部分都已腐朽斷開。倘若有一緡斷開,就會有1000枚銅錢散落,致使堆放起來的緡錢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自然解體、塌陷下來。

其次,因為海昏侯墓建成後的二千多年內,當地經歷了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發生在公元318年,也就是海昏侯墓建成不到400年發生的豫章大地震,整個海昏縣淹沒在鄱陽湖中,當地民謠稱:“沉海昏,起吳城。”在橫向與縱向震動的作用下,堆放的大量銅錢完全被震散。

再次,海昏侯墓室在歷次地質變遷中有區域性的坍塌,錢庫邊上的衣笥庫被盜,也使碼放整齊的錢堆受到嚴重影響。

那麼,當初海昏侯墓中的十餘噸重的“漢五銖”銅錢是如何整齊有序地堆放起來的呢?

這顯然涉及到一個數學問題,關係著海昏侯劉賀所掌握的數學知識。

據史籍記載,漢代貴族子弟的教育繼承了商周時期貴族教育的良好傳統,《周禮·保氏》曾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貴族子弟從小就必須受到良好的教育,“通五經貫六藝”。其中的“六藝”即指禮、樂、射、御、書、數。這裡的數,就是算術、數學、計算。學習各種運算是貴族子弟的一項基本技能,而教材便是傳世的《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內容極為豐富的數學名著,書中“商功”一章中提到了一種名為“芻(chú,音雛)甍(méng,音盟)”的五面體:“芻甍者,下有袤有廣,而上有袤無廣。芻,草也;甍,屋蓋也。”翻譯為白話:芻甍的形狀是底面有長有寬的矩形,而頂部是隻有長沒有寬為一條稜。芻,指草;甍,指屋脊。芻甍的本意為茅草的屋頂(圖7)。“商功”中有一道題目:“今有芻甍,下廣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無廣,高一丈。問積幾何?”答案是五立方丈。這裡面就運用到整數、分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面積、體積等數學運算。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7

還有一種與芻甍接近的六面體,叫“芻童”:即用平行於芻甍底面的一個面去截芻甍,截面和底面之間的六面體就叫芻童(圖8)。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8

海昏侯墓的錢庫面積為長方形,其長不足4米,寬不足2米,高約2。4米。據此分析判斷,在這樣狹小的空間中堆放大量的銅錢,採用芻甍或童甍的方式,最為合理。不過,由於全部使用“千文一緡”進行堆放,計算起來相對容易得多(圖9)。

錢庫奧秘:劉賀墓藏十餘噸銅錢透出重要資訊

圖9

現在,可以梳理一下已知的條件:

按照考古發掘最新公佈的資料,共有銅錢400餘萬枚,全部以“千文一緡”來存放,共計4000緡。

堆積高度為1。8米,漢五銖銅錢的直徑大約為2。5釐米;那麼,1。8米的高度可按照童甍的形狀有序碼放到72層左右。

用4000緡除以72層,再乘以2,取整數可計算出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相加為111緡。上底和下底各自的緡數,存在一個互補關係。因此,假設底層即AB並排碼放80緡,然後一層一層往上碼,每層遞減一緡,共碼放72層後,最上面一層CD為31緡。

這樣,用數學公式計算:

梯形面積=(AB+CD)×h÷2,

代入數字後為:

(80+31)×72÷2=3996(緡),

再用“千文一緡”來計算總數:

1000(枚)×3996=3996000(枚),

取整數大約400萬枚。

另外,漢五銖銅錢的厚薄不勻,大約在0。15~0。2釐米不等。如果按照6枚疊起來厚度為1釐米的話,那麼,1000枚的厚度當在1。6~1。7米左右。1緡中每100枚有一個繩結,共有10個繩結,因此,每緡的實際長度不超過2米。梯形底排列80緡,每枚漢五銖直徑2。5釐米,那麼排列起來的寬度也不超過2米。據此,這個童甍形狀的銅錢堆佔錢庫的面積,當初大約在4平方米以內。

古代儲藏大量貨幣的錢庫,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要的財政金融命脈,也是關係到王公貴族管理貨幣的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工作。海昏侯墓的發掘使人們有幸看到了一座二千多年前諸侯級的巨大的漢代錢庫:從庫房的設定到銅錢的串連,從貨幣的擺放到數量的計算,從空間的利用到進出的管理,都充滿著人間的智慧,不僅折射出墓主人劉賀的經濟頭腦和理財能力,也展示出漢代對於貨幣管理的技術和水平。

2021年4月12日於北京

本文參考書目:《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專輯》《五色炫曜》《金色海昏》《中國曆代官制(增訂本)》《文物2018。11。》等。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注:此文屬於作者個人作品,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