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眾所周知,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後,明朝便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待英宗南還之後,景泰帝該如何面對成為太上皇的哥哥朱祁鎮也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今上皇帝代宗要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現實當然是英宗完全不需要跪接,誰叫他是太上皇,英宗不僅不需要跪接,作為繼任者的代宗還要以殊禮相待。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但通常給予的物件是在世但已禪位的皇帝。

太上皇的特點是前朝皇帝還在世即已禪位給繼任者,一般情況下以父禪子繼為多。中國歷史上內禪的皇帝本來就不多,比較出名的如唐高祖李淵禪位給透過玄武門之變成為太子的秦王李世民、唐睿宗內禪給太子李隆基(原封臨淄王)、宋徽宗內禪給太子趙桓、宋高宗內禪給太子(養子,太祖之後)趙眘、清乾隆皇帝內禪給嘉慶。皇位內禪是正常的過渡,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內禪都是父禪子繼,而兄禪弟繼的例子則極為罕見。在整個明朝,也僅有明英宗、明代宗這一例。

由於太上皇不是中國傳統政治中所固有的制度,因此其出現通常伴隨著重大歷史事件:如西晉八王之亂中的趙王倫脅持侄孫晉惠帝后矯詔廢帝自立,趙王倫稱晉惠帝為太上皇;明朝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由於太子年幼,為防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立其弟郕王為帝,而英宗於是被遙尊為太上皇。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皇帝位居九五之尊,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禪位,縱貫中國歷史,出現了494位皇帝,而這其中被尊為“太上皇”的僅有25人,明英宗就是其中“幸運”的一位。

從國體上看,皇帝乃一國之君,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皇帝的懿旨就是“天命”,誰都不能忤逆。然而,在注重三綱五常的中國古代,皇帝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特別是在繁文縟節很多的皇室,皇帝在朝會之後,還要去看望母后(不管生母嫡母),而且必須行跪禮,這是中國孝道的重要體現。皇帝跪拜太上皇、太后,這是順應三綱五常之國體,是歷史主流,也是中國五千年一直傳承的孝道之根本。

然而,歷史上的禪位雖然不算什麼新鮮事,但是兄禪弟繼卻是極為罕見的,有明一代,也就出現了明英宗這麼一位太上皇,而且,他還是今上皇帝景泰帝的皇兄。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50萬大軍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軍包圍,明軍幾乎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訊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人人自危,由於太子朱見深當時才2歲,為免主少國疑,在兵部侍郎于謙的建議和孫太后的支援下,英宗之弟,當時留在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是為明代宗,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

英宗在關押了一年後被瓦剌太師也先送還,而在迎接的禮儀上,代宗也是減了又減,據明朝文學家劉定之 所著《否泰錄》記載:

“十六日,自東安門入。上(朱祁鈺)迎拜,太上(朱祁鎮)答拜。拜畢,相抱持而哭。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到南內。”

這個場面很有意思,但又合乎體制。英宗抵達北京後,由安定門入城。之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自東安門出迎,行拜見之禮,英宗答拜,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雖然看起來兄弟倆見面充滿溫情,但客氣之中卻也是透著一股尷尬。兄弟一年不見,一個成了太上皇,一個成了今上皇帝,這種身份上的改變最失意的恐怕就是明英宗了。

英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朝,代宗自東安門出迎,還要行拜見之禮。可見代宗雖然是今上皇帝,但英宗的太上皇身份同樣無比尊貴,更何況在古代“長兄如父”,代宗對英宗稍有不敬,即會給人留下口實。

最後要說明的是代宗向英宗下聖旨是絕對不可能也不存在的事情。

土木堡之變英宗成了太上皇,如果代宗對英宗下旨,英宗要跪接嗎?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是指古代中國社會時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古代的聖旨分為四個等級,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以下為黑牛角軸。聖旨是皇帝釋出政令,向下級傳達命令,是君對臣,而非君父、君母。

太上皇為君父,皇太后為君母。太上皇雖退居二線,幾無實權,但也是名副其實的君,既然都是君,又怎麼會存在君向君下跪呢?另外,皇太后作為皇帝的嫡母,名義上也是君,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皇帝向皇太后下跪也是名正言順的事情。英宗是代宗皇兄,雖都是平輩,但他們並不是君臣關係,因此英宗無須向代宗下跪,相反的代宗還要先行拜見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