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刀是種利器,常年在戰場上廝殺搏鬥爭軍功。但古話說佳兵不祥,非不得已而用之,因為兵過必有凶年,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

刀的另一種更為平和的影響力,作為禮器的效力就更加凸顯。

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刀作為禮器林林總總有幾種情況,比如儀仗刀。

喜歡唐刀的刀友肯定知曉,在《唐六典·衛尉寺·武庫令》裡有關於唐刀刀制的記載:

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而且儀刀是其中註釋最為詳細的一種,相當於是皇家儀仗的一部分。

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一般情況下,儀刀是由警衛佇列裡的主官或次官率少數侍從手持,比如唐朝天子出巡時,千牛將軍(千牛衛主管,統領千牛備身,左右府各一人)會持金裝長刀陪侍在天子車駕,其餘大多數都是折衝府中級軍官旅帥、校尉等持銀裝長刀(也體現出一種次序)。當然也有衛府將軍這種一把手率整隊幾百禁衛列隊捧儀刀的,儀仗感更強。後宮、太子出行的陣仗規格就削減很多,儀刀的裝飾檔次也降低等級,用銀裝和黃銅裝。

實際上“儀刀”一詞在古籍《南齊書》中就已經出現過,而且藉由齊武王的口直接點出了它就是皇帝的儀仗武器,而此前雖未有“儀刀”,也早有了儀仗用刀。隋唐的典籍中則對儀刀這種禮器進行了更詳細的記載。

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此外刀還可以作為國禮鞏固兩國關係,且這種禮節通行至今。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強盛時期,常有周邊小國前來進貢,其中不乏刀劍。比如日本室町幕府,給明朝的朝貢品除了硫磺和鐵礦物,扇子,漆器,屏風等,就有日本刀。

提起進貢刀劍,《明會典》中還記錄了一組很有意思的資料:

“日本國附進刀劍每把鈔三貫”

“鑌鐵大刀每把絹五匹”

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由此可見,當時進貢的刀劍除了現在很火的日本刀,還有種鑌鐵大刀,按那時的折算比例“大絹一匹值鈔百貫”來計算的話,價值竟然足足能比日本刀貴出去167倍,讓人瞠目結舌。而這所謂的鑌鐵大刀,根據考據來看極有可能是鼎鼎有名的大馬士革刀,即“世界第一名刃”,古代有詩稱讚它“金剛錐透玉,鑌鐵劍吹毛”,即能吹毛斷玉;論其價值則是“東關未下黃金鎖,西塞先扃紫鑌鍵”,將其比擬為黃金。

而167倍不過是將第一名刃和當時的普通刀劍量化對比的結果。

古代刀具的威懾力,除了殺戮外,更來自於這一點

另外禮儀刀還有宣揚國威的作用。

最典型的當然乾隆皇帝,他堪稱是古代最愛“大動干戈”的皇帝,曾下旨造辦處分3批歷時47年,打造了90把腰刀,以天、地、人為序列號命名,藏於故宮。從最初的紙樣、木樣,直到數量、名稱、年款、紋飾以及刀的皮鞘、什件、用金量、楠木箱和所附皮簽上的滿、漢文字等,乾隆皇帝都要親自過問、安排。這種禮儀刀往往質量非其它能比得了,且裝具精美非常。雖不用於武備,卻是注重武備的象徵。

本文由匠人工坊創作,微信公眾號:匠人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