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史學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貞觀這個年號是真實的,但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卻並不存在。

筆者對這種顛覆我們認知的論調比較感興趣,所以今天我們且來看看,支援這種說法的朋友是如何揭秘這場“大唐騙局”的。

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支援該說的朋友對比了隋唐兩朝的史料,並從兩個朝代的人口、經濟和農業三方面做出對比。隋文帝在位期間,大隋王朝十分強盛。平定亂世後,大隋王朝處處煥發生機,展現出來的生產力空前強大。

在這裡,我們且來看一個數據:

隋煬帝登基之初,曾在全國進行了一場人口普查,當時中國的總人口約為九百萬戶(4450萬人)。從《新唐書》中“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來看,兩朝人口差距相當懸殊。唐朝人口直到開元年間才追平隋朝,注意是“追平”而不是“超越”。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數量銳減。

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很多朋友會問,人口又不能說明經濟,這組資料有什麼用呢?

其實,人口才是古代國家最重要的國力指標。只有經濟強盛,糧食產量充足,才能養得起這麼多人,這些人也能發揮更多的生產力,形成良性迴圈。

隋煬帝上位之初,全國的總耕地面積約為五千五百八十萬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且來看隋朝的糧食儲備量,隋朝時期國家的儲備糧足夠全國人吃十年!史料中稱,這一時期各地糧倉都被糧食塞滿,每年因黴變生蟲而損耗的糧食都是一筆大數字。

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說完了支援“盛世騙局說”的朋友的觀點,筆者再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其實,貞觀盛唐究竟是不是騙局,還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

顯然,盛隋的國力比盛唐高。不過筆者覺得,這些資料充其量能說明隋朝的人口、農業、經濟比唐朝發達,卻並不能否定貞觀盛世的存在。

隋文帝積累了那麼多年的糧食,最後都去了哪裡?隋煬帝傾全國之力修建的大運河,最後便宜了誰?隋朝興起的科舉制度,誰是最大的獲益者?毫無疑問,隋朝興盛無疑,但大唐卻延續了隋的興盛,造就了另一大盛世。

筆者認為,作為後來人的我們,沒什麼資格評價那段時期究竟是不是盛世。只有活在貞觀年的老百姓,才有資格評論那個年代。畢竟,只有人民的幸福指數切實提高了,他們所處的年代才算是盛世。

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那麼,如果以兩朝老百姓的眼光來看,他們所處的時代能帶給他們多大的幸福感呢?

隋朝雖然有經濟、人口、農業優勢,但老百姓卻活得非常苦,這是毋庸置疑的。隋文帝平定亂世自是用了一番暴力手段,活在他治下的老百姓自然會深受戰爭之累。好不容易大隋滅陳一統江山,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可沒過多久敗家子隋煬帝便接過了老爹的皇位,開始施行他的暴政。

平心而論,隋煬帝不算昏君,他完全有資格成為一名“武帝”。不過,就是因為他太過好大喜功,今天強迫老百姓修運河,明天逼著老百姓上前線,將人民折騰得怨聲載道。此外,隋朝的糧食儲備量雖然大,但這是建立在高賦稅的基礎上的。

貞觀時期,大唐已全盤接收了隋朝種種“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充足的糧食儲備也使朝廷沒必要徵收重賦。更何況,李世民曾隨父南征北戰,目睹過老百姓的疾苦。雖然不算是從底層“摸爬滾打”過,但總比隋朝高高在上的兩父子更體察民情。

所以,活在大唐的老百姓,能獲得一塊讓他自給自足的耕地,享受到朝廷給予的種種惠民政策。與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大隋百姓相比,大唐百姓幸福指數更高。

貞觀時期的盛世場面,難道是一場天大的騙局?

隋煬帝和李世民其實都想讓國家更強盛,可他們卻走了截然不同的路線。隋煬帝想大刀闊斧地進行一番改革,為子孫打下鐵桶江山,構建經濟帝國,所以他才會不遺餘力地發動對外戰爭、興修水利工程。唐太宗的想法是穩步發展,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是典型的“守成”之策。

綜上所述,隋唐兩朝孰強孰弱,“貞觀之治”算不算盛世,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隋朝統治者想讓老百姓活在“千秋功利”中,用當代的努力造福子孫;唐朝的統治者想讓老百姓“活在當下”,享受切實的利益。二者之間,沒有對錯之分,換種角度來看盛隋與盛唐都是盛世。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