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國語·周語》: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我們一直都自稱為“炎黃子孫”,但在古代是沒有“炎黃子孫”一稱的,黃帝子孫和炎帝子孫,從一開始是分開的,秦漢時期“百家言黃帝”,漢武帝祭祀黃帝陵,王莽篡漢更是自稱為:“黃帝之後”而非“炎黃之後”。

東漢王充《論衡·案書篇》中講道: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這說明在漢朝“黃帝子孫”只是指聖賢明君,子孫後代的概念並沒有普及開來,宋代同樣尊黃帝,遼朝則自稱為炎帝子孫,《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炎帝、黃帝在古代並不連用,清朝末年,孫文提出“五族共和”,炎黃子孫這才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炎黃子孫”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這也是一種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中國人在膚色劃分上屬於黃種人。

從人類學當中,膚色是人種差別的重要標誌,地區不同,膚色不同,膚色也可以推斷出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扁鵲望聞問切,其中望位居首位,可見膚色的重要性,劃分膚色也是現代科學的一種。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但是在200多年前,中國人不是黃種人,根據美國學者邁可的研究報告,在18世紀中期以前,西方人對於東亞人(中國人和日本人)描述最多的是白皙、略暗的白色、橄欖色等,從沒有使用黃色,當時的西方認定中國人為白種人。

首次出現“黃”是林奈在《自然系統》一書當中,用拉丁語fuscus和luridus形容亞洲人的膚色,有“淡黃色”的含義,其後,白種人至上主義者布魯門巴哈首次使用“黃種人”這個概念。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在兩個不同的概念結合下,還催生了“黃禍論”,所謂的“黃禍論”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征討匈奴,匈奴開始西遷,推動了西方歷史的程序,13世紀成吉思汗的“上帝鞭撻”更是橫掃了亞歐大陸。

俄羅斯人對成吉思汗有著深深的忌憚,俄國巴枯寧就提出了“來自東方的巨大危險”這一觀點,從此就“黃禍”就開始流傳開來了,不同的人種,確實有著不同的體徵,這些體徵也是為了適應環境。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造成膚色不同主要是因為面板當中的黑色素,黑色素越少,面板就越白,像是中國人只有中等的黑色素,但長期曬太陽或者長期不曬太陽,黑色素也會根據情況改變,黃也會變白,或者變得暗白。

像是赤道附近都是黑色人種,因為深色的面板防止紫外線,紫外線過多就會產生過多的維生素D,北歐的陽光不那麼強烈,黑色素自然就少,鼻子也是一樣,長期生活在特帶雨林的人,鼻孔一般都比較擴寬。

200年前,中國人還不是黃種人,那是什麼膚色,真相顛覆認知

黃種人也有一些特點,最顯著的特徵是鏟形門牙、小拇指兩瓣,如今的黃種人或者炎黃子孫都是中國人驕傲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