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三國時期玩文字遊戲,緣何引發了大戰?

《三國演義》裡有一個場面,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為了激將周瑜,故意說曹操南征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因為聽說孫策、周瑜夫人大喬、小喬姊妹漂亮美麗,所以想把姊妹倆搶佔到手,帶回鄴都銅雀臺,供晚年享樂。諸葛亮還當場背誦曹植的《銅雀臺賦》。其中有“

攬二喬兮東南,樂朝夕兮與共

”兩句,周瑜聽了果然大怒,遂決心聯蜀抗曹,《演義》的情節如此。

《演義》中,三國時期玩文字遊戲,緣何引發了大戰?

這裡的《銅雀臺賦》,正確的名稱應該叫《登臺賦》,的確是曹植為銅雀臺寫的一篇作品。

原文:

……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亙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

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

《演義》中,三國時期玩文字遊戲,緣何引發了大戰?

只不過上述的兩句在曹植的原作裡並不存在。《演義》作者是從唐代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受到了啟發,才杜撰出原文裡不存在的那兩句來。又讓諸葛亮背誦它們去激怒周瑜,安排得確實很巧妙。

而且在《演義》的早期文字中,這兩句為“

挾二橋於東南兮,若長空之蝦蠑

”,表面上說的是“橋”,實際上是暗喻“二喬”,在後來的修訂版裡,毛宗崗為了簡單易懂把“二橋”乾脆改成了“二喬”。《演義》的作者和修訂者在表現技巧上都很下工夫。

這裡出現了一個矛盾。曹操築銅雀臺是在赤壁之戰兩年後的建安十五年(210)。《演義》也在赤壁之戰後的第五十六回裡寫“曹操大宴銅雀臺”,這時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王粲還到場作了詩(詩沒有被引用)。

所以說,赤壁之戰以前不可能有曹植的《銅雀臺賦》。如果《演義》從開頭到結尾都是由一個作者構思的話,這樣的矛盾也就不可能出現。諸葛亮背誦《銅雀臺賦》的情節,很有可能是後來加上去的。

這些且不多說,在《演義》引用的詩賦中,真正屬於故事人物所作的作品只有曹操的詩和曹植的賦。諸葛亮的《出師表》當然是被選用了,據說為他所作的《梁甫吟》卻只用了題目,詩的內容是莫名頂替的。

《演義》中,三國時期玩文字遊戲,緣何引發了大戰?

像這樣,在提及三國時代的文學作品時,存在著只列舉魏國文人作品的傾向,只不過是因為新的文學運動發生在以曹操為中心的魏,而在吳、蜀幾乎沒有可稱之為文學作品的東西。如果把新文學作為開拓新時代的一個象徵性現象的話,這個現象只有在魏才能看到。

包括那些稱之為大儒的譙周之流,都沒有流傳什麼文章於世,看來這亂世期間,人人都為同了生存保命,勾心鬥角。哪還有心思搞文學創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