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唐太宗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即位,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去世,共在位23年。在位期間,他奉行大治天下,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唐朝進入了第一個盛世高峰,唐太宗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帝王之一。太宗的一生共有14個兒子裡,但是他卻難以選出一個像他一樣有雄才大略的太子,而且在後面廢儲立儲的過程中,還出現了刀光劍影。最終繼承大統的是九子晉王李治,實際上太宗也並不滿意,可是說是無奈之選,這不得不說是這個中國歷史著名帝王的一大遺憾。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其實總的來說,只有三個兒子真正有希望能夠繼承李世民皇位,但是他們各自的經歷卻千差萬別。李世民一生共有14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乃長孫皇后所生,他們三個也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由於古代逃不出嫡長子繼承的傳統,所以李世民登基當年就立李承乾為儲君。太宗皇帝為了李承乾的能夠繼承大統,他請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做太子的老師,希望他能夠更好成長為一位真正的儲君。但是,李承乾跟人很不爭氣,喜歡嬉戲,不喜讀書,經常不聽從教誨,甚至設計陷害老師。不過這還沒有結束,他派人暗殺勸解他的大臣,因為和李泰的紛爭派人暗殺李泰,最後事情敗露後還起兵造反,李世民最後不得不廢了他,並貶為庶人。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李泰從小聰明無比,太宗皇帝也一直喜歡他,但是李泰自己也是很有城府的人,當初立李承乾為太子時,他自己就不服氣,認為太子什麼都不如他,被立太子完全是因為嫡長子。甚至在朝廷和一些大臣組成自己的勢力,和太子勢力對抗。最後太子被廢后,他為了太子之位,苦心圖謀,親近太宗,甚至還威脅晉王李治。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字、劉鴻亦自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

太子李承乾獲罪之後,魏王李泰便每天進宮侍奉太宗。太宗當面許諾立他為太子,岑文字、劉鴻也勸太宗立魏王李泰;而長孫無忌卻執意請立晉王李治。太宗對侍臣說:“昨天青雀(李泰)投入我的懷裡說:‘我到今天才真正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個兒子,我死之後,希望陛下將他殺死,傳位給晉王李治。’誰不愛自己的兒子,朕見他這麼做,心中十分愛憐。

由此可見李泰是城府極深的一個人,在太宗面前不但表現百般順服,而且胸懷天下和珍惜兄弟情誼。但是一些大臣其實已經看穿了李泰的圖謀,且告知太宗其厲害關係,並和之前發生的太子廢立之事相比較勸說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之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願先指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

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此言大為不妥。希望陛下慎重謀劃,不要出現失誤。陛下萬歲之後,魏王佔有天下,他怎麼肯殺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晉王呢?以前陛下立承乾為太子,卻又寵愛魏王,對他的禮遇超過了太子,以致造成這天這場禍事。承乾謀反之事剛過,足可以為借鑑。陛下如今要立魏王為太子,要先安置好晉王,才能使政局安穩。太宗流著淚說:“朕還不能決定如何處置。”說完站起身,且到宮內。

魏王李泰知道此事後,不由心裡一驚,怕皇上立李治為太子,最後甚至去威脅晉王李治。導致李治整天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最後太宗發現並詢問才得知真相。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形於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魏王李泰害怕太宗立晉王李治為東宮太子,就對他說:“你和李元昌關係友善,現在他謀反未遂已自盡,你一點不擔心麼?”李治聽到此話滿臉憂愁。太宗則很奇怪,多次問詢原故,李治便將李泰所言告訴了太宗。唐太宗很失望,開始後悔說過立李泰為太子的話。

唐太宗李世民對李治雖不滿意,仍改立其為太子,真相如此令人無奈

上面責承乾,承乾曰:“臣為太子,復何所求!但為泰所圖,時與朝臣謀自安之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耳。今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太宗曾當面指責李承乾,李承乾說:“我已貴為太子,還有何求?只是因為李泰謀害我,便經常與朝臣商議保全自身之策,那些不義之徒趁機教唆我圖謀不軌。如今若立李泰為太子,就正好符合他的謀劃。”

四月丙戌(初七),唐太宗下詔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太宗親臨承天門樓,大赦天下,飲宴三日。太宗對侍臣說:“朕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之位可以苦心謀劃而得到。太子失德背道,藩王窺伺其位,兩者都應摒棄,這一原則從今後傳給子孫,永為後代效法,而且李泰為太子,承乾、李治二人都難保全;立李治為太子,承乾、李泰均能安然無恙。”

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在立太子時的深謀遠慮,不因自己所愛而輕易設立皇位繼承人。經歷幾番斟酌權衡,終於決定冊立置於矛盾紛爭之外的李治為太子,既避免了兄弟相殘,又警示後人:太子之位,失德背道之人難以勝任,苦心圖謀者亦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