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義在洛陽的治理,可以稱為“聖人之舉”

唐朝末年,中原地區經歷了黃巢之亂,又遭受了秦宗權的“三光政策”,生靈塗炭,流殍遍野,赤地千里,殆無孑遺。用曹操《蒿里行》的話來說,就是“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張全義在洛陽的治理,可以稱為“聖人之舉”

唐僖宗光啟三年,張全義佔據洛陽,擔任河南尹。

初到洛陽時,放眼望去白骨遍地,到處都是荊棘,居民不到一百戶,四方的田地都無人耕種。

張全義痛心疾首,發誓一定要讓中原恢復生機。

張全義在洛陽的治理,可以稱為“聖人之舉”

他選了十八個可堪大任的部下,任命為屯將,一人給了一旗一榜。讓他們到治下18個縣的廢墟上,樹旗張榜,招撫流浪的人民,勸他們耕種。又選了強壯的人,教之以戰術和陣法,來抵禦賊寇。在大政方針上,張全義放寬刑法,免除賦稅,除了殺人償命外,其他頂多挨板子,使歸來之人門庭若市。

就這樣沒過幾年,都城街道就恢復如前,各縣人口悉數迴歸,樹林草木茂密繁盛,田野不見荒蕪之地。可以勝任士兵的人,大縣能達七千,小縣也在兩千之上。

張全義在洛陽的治理,可以稱為“聖人之舉”

張全義這個人很聰明,別人騙不了他。每次都實地考察,看到哪裡的莊稼長得好,就下馬與幕僚一起觀賞,召來田主賞賜酒食;誰家養蠶種麥大豐收了,就親自到他家裡,撥出全家老小,賞賜給茶葉衣服等東西。

民間都傳言:“張公不喜歡歌姬美女,見到他們沒有笑過,只喜歡看麥穗和肥蠶”。

張全義在洛陽的治理,可以稱為“聖人之舉”

有些人莊稼種得不好,張全義就把他們召集起來打板子,這裡面有人跟他反應缺少人力和耕牛,張全義召來他鄰居責問:“他缺人和牛,你為啥不幫他?”這些人低頭認錯,張全義就把他們放了。從此以後,街坊四鄰互相幫助,家家戶戶都有積蓄,災年也沒有饑荒,於是洛陽變成了富庶之地。

張全義一開始是唐朝官吏,後來投降給了黃巢,黃巢敗走後,投降給河陽太守諸葛爽,諸葛爽死後投靠李克用,後來又投靠朱溫,朱朝滅亡後,又投降給後唐。張全義雖然沒有固定忠於的上司,但是他忠於一方百姓,當了40年洛陽的地方官,活到了七十五歲得到善終,後唐皇帝李存勖這樣評價他:

張全義首冠王臣,心明佛性,資善宏於淨眾,增福聚於皇基,將欲壇啟琉璃,人銓鴛鷺,實彰忠節,宜示允俞。

祝點讚的朋友好運連連[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