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光緒皇帝崇陵左右陪葬的梁鼎芬墓和趙秉鈞墓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光緒一生受慈禧控制,短短的三十八年的人生歷程抑鬱而不得志,單就光緒的陵寢來說,生前沒有為自己選好、建好,而當年,站在慈禧的角度也不會提建陵的事。

直到光緒和慈禧1908年相繼崩逝,溥儀即位後才匆匆為光緒建陵。當時,攝政王載灃派溥倫和陳壁為勘定萬年吉地大臣,圈選清西陵梁格莊西部偏北的一塊平坦谷地為崇陵陵址,於1909年動工,清政府垮臺後曾一度停工,直到1913年年底才竣工。1913年12月13日,清室舉行儀式,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梓宮安葬於崇陵。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期,曾出任內務總長、國務總理的趙秉鈞於1914年2月27日晨病死後,葬在西陵崇陵前靠南的小山上。

時間又過去了五年,1919年光緒的老師、自命為大清孤忠的梁鼎芬去世,埋葬在崇陵北側山上。

如果從空中俯瞰,光緒帝、後的崇陵在西,末代皇帝溥儀的墓在崇陵後面的華陵,梁鼎芬的墓在北山,趙秉鈞的墓在南山,呈一個三角狀,好像梁鼎芬、趙秉鈞在為光緒、宣統守門。

解讀:光緒皇帝崇陵左右陪葬的梁鼎芬墓和趙秉鈞墓

(光緒崇陵)

在光緒的棺槨正式安放崇陵地宮之際,梁鼎芬曾上演過為光緒殉葬的一幕,死後能夠葬在崇陵附近,梁鼎芬也算是實現了他生前的願望!

趙秉鈞,病危之時也曾立下遺囑:“葬身陵麓,近先帝。”,也就是說,趙秉鈞生前的心願也是葬在崇陵附近,以便“近先帝”!

依據梁鼎芬墓與趙秉鈞墓所處位置,恰好構成了為光緒、宣統守門的架勢,且兩人生前都有“近先帝”的心願,照此說來,如此的三人組合埋葬方式著實令後世之人稱頌,但是進一步深究,聯想到各自生前對大清、對光緒的感情,如此埋葬格局有著一番耐人尋味的同時,還有一絲滑稽的成分!

古代,做臣子的如果在死後被賜陪葬王陵,那是一種榮耀,而對於做臣子的死後有意願陪葬在帝王陵旁,是臣子在表達對生前侍奉帝王的忠心,作為清朝遺老,梁鼎芬的陪葬遺願可以理解,趙秉鈞不是科舉出身,連秀才也未考取,他剛出道時,投靠的是左宗棠楚軍,後追隨袁世凱,在推翻清廷的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人生大部分時間為袁世凱做事,那麼趙秉鈞的“近先帝”又是從何說起呢?

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梁鼎芬的愚忠和趙秉鈞的投機說起!

先說梁鼎芬的愚忠

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號節庵,番禺人,18歲中舉人,光緒七年(1881)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因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被罷官。南歸後任廣東豐湖、端溪書院院長。張之洞督粵,聘主廣雅、兩湖、鐘山書院。清帝遜位後,與陳寶琛同為末代帝師。

梁鼎芬是有清一代為數不多的忠君衛道之人。晚年的梁鼎芬常以清廷遺老、大清孤忠自居,積極參與張勳復辟,晚年寫於民國時期諸多書信,卻以“宣統”紀年,以示不忘舊主。在彈劾袁世凱的折中有“言盡有淚,淚盡有血”,其忠可見。

晚年梁鼎芬的愚忠最多表現在與光緒相關的事情上。

光緒卅四年(1908),皇帝和太后先後死去,梁鼎芬“奔赴哭臨,越日即行”。

梁鼎芬在辛亥革命以後,經陳寶琛推薦,負責崇陵工程的管理事宜。其間,梁鼎芬“南北賓士,露宿風餐,不遑安處”。據資料顯示,梁鼎芬長期住在梁格莊光緒帝停靈的暫安殿旁,每天朝奠於梓宮前,風雨無阻。同時,梁鼎芬拖著一條行動不便的病腿,乘棚車往施工區各處瞻視,為解決工程經費緊張問題,他首先帶頭捐款1000元,後又透過各種方式為工程的修建籌款募捐。

崇陵竣工,1913年12月13日,清室舉行儀式,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梓宮安葬於崇陵。梁鼎芬由兩個親隨攙扶著在陵前執紼(牽引靈樞的大繩),從行宮一直走到下宮殿。當人們將棺槨、隨葬品佈置妥當退出地宮後,唯有梁鼎芬痛哭流涕地坐在地宮內預備給光緒殉葬。後被其親隨背出,才算完事。

儀式後,梁鼎芬自願留守陵寢,清室感其忠誠,遂以溥儀名義頒旨,讓他守護崇陵並料理種樹事宜。梁鼎芬前後兩三年間共栽樹40601株。

據其門人楊敬安說,單植樹一項,為公家省費15萬元。現在崇陵的銀松(白皮松)翠柏都是由梁鼎芬栽種。他種樹要選吉期,在給繆藝風的信中說:“奉到內務府來諮,崇陵種樹吉期,遵旨謹擇於二月初九日辰時破土,十一日申時栽種樹株大吉。”種樹款項也是由他籌集。明樓祭臺左右的十八棵羅漢松是他特意種的,寓意十八羅漢守護先帝。

梁鼎芬本人對這段種樹生涯也很留戀,特意頭戴紅頂花翎大帽,身穿蟒袍黼褂,腳登朝靴,手把鋤頭,站在一棵樹苗旁邊,請人拍攝一張照片以為紀念。這張照片在王公遺老中間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解讀:光緒皇帝崇陵左右陪葬的梁鼎芬墓和趙秉鈞墓

(梁鼎芬種樹)

1919年11月14日,梁鼎芬病逝於北京,並留下遺囑,葬於梁格莊的後山,永侍於光緒帝旁。

再說趙秉鈞的投機

趙秉鈞(1859——1914),字智庵,河南汝州(今臨汝縣)人。趙秉鈞被認為是中國警察制度的創立者。《民國人物傳·趙秉鈞》中如此描述其人: “心兇骨媚,深沉陰鷙”,他是袁世凱的老鄉,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袁世凱的幫兇。

清朝滅亡後,崇陵的建設曾停工一年,後於1913年由民國政府出資繼續修建,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代表民國政府協同清皇室成員慶親王奕劻共同負責崇陵工程的建設。

趙秉鈞之墓之所以與崇陵搭上關係,源於趙秉鈞督建崇陵的這段經歷。

話說督建崇陵的趙秉鈞剛開始時,還像模像樣的到處走走,但是到後來人們發現,趙秉鈞經常從崇陵工地調人出去,去行宮前面龜山的半山腰上施工,後來人們知道,趙秉鈞居然假公濟私利用崇陵的工人和經費為自己在半山腰上建了一座陵墓。這就是趙秉鈞之墓的由來。

墓地建好不到一年,因受宋教仁被刺殺案牽連,趙秉鈞於1914年2月27日晨病死於天津家中(一說是袁世凱將其送上不歸路)。後葬於他挖空心思為自己建造的墳墓。

解讀:光緒皇帝崇陵左右陪葬的梁鼎芬墓和趙秉鈞墓

(趙秉鈞墓前石碑)

世人應該明白,彌留之際的趙秉鈞,葬在沒花他一分錢的墓穴裡,才是他的真正遺願,所言“葬身陵麓,近先帝”,不過是一句冠冕堂皇之語!

梁鼎芬保清,曾幫張勳復辟;趙秉鈞滅清,在討論清帝退位的御前會議上,取消清政府,讓清帝退位就是由趙秉鈞提出的。隆裕太后曾哭著對趙秉鈞說,回去好好對袁世凱說,務要保全她母子二人性命。趙秉鈞在幫助袁世凱滅清一事上,是起了決定作用的!

按說梁鼎芬和趙秉鈞本不搭界,但世事無常,光緒、梁鼎芬、趙秉鈞死後卻住的很近,且墓地的格局呈現穩固的三角形制,但不知,泉下的他們能否像穩固的三角形樣和諧、快樂的相處?!

歷史中的哲理總是這麼令人著迷,好了,今天小編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再與小編一起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