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本期臺臺君就不說故事了,我們來說一個有意思的歷史評價。我們都知道,唐朝幾乎是中國文化深入到世界最有影響的朝代,所以現在仍舊有很多外國人喊中國唐人。

從唐太宗到唐玄宗,幾乎是唐朝最鼎盛的時期,畢竟之後的藩鎮割據局面想必很多人都很清楚。那唐是如何衰落的呢?其實不外乎一場安史之亂。要知道,那可是在開元盛世發生的動亂。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所以後來有人評價唐玄宗,說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任用賢相,比如什麼姚崇、張九齡等等,但到後期就開始沉迷女色(楊貴妃)以及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小人了。

但我們今天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經濟,也就是大唐的財政,唐太宗時期自然不必說,大唐帝國初建,也確實建立不起來正式的財政制度,所以整個帝國都在運用各種權宜之計運轉。

但那個時候唐太宗不怕啊,畢竟整個長安也就730箇中央官員,稍微想個法子就能解決,但是到唐高宗時期,官僚隊伍的持續擴大,這就有些吃不消了,並且那個時候經濟中心其實已經往南方轉移了。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所以把南方的糧運來長安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走陸路運費成本還比糧價高,走水路又繞不過黃河三門峽這個天險,所以後來唐高宗怎麼辦?去洛陽。說穿了就是把滿朝文武帶到一個更容易運糧的地方。

這種辦法光高宗就用了七次。你想一下,中央的財政有多吃緊。所以到後來武則天上位乾脆就住在洛陽了,還把洛陽改成“神都”,武則天上臺知道財政問題,所以就清查積稅,整頓財政,走的是最正規的正式財政制度。進步確實也有。

可到唐玄宗的時候,光宮女就已經四萬人了,加上宦官、官員,以及皇族、官員的子弟,各式各樣的僕人等等,這根本就是不一個長安可以負擔的。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唐玄宗剛上臺的時候看起來是啟用了一批很賢明的宰相,但這些宰相都是本著儒家為政清廉、輕徭薄賦的理念來執政的。在民間的名聲自然是一時無兩,可從中央財政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出來了。

這些賢相很願意去做什麼節省開支、減少軍事行動、杜絕皇家奢侈等等,但一說到要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都不願意幹了,因為他們覺得增加財政收入不就是壓榨老百姓嘛,這就和他們賢相的理想不一樣了呀。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所以另一種人就進了唐玄宗的眼睛裡,就是專門為搞錢的人嘛,最著名的當然就是李林甫和楊國忠了,所以前期唐玄宗就大搞平衡,賢相就去治理國家,撫慰人民。而這另一撥人就專門負責給唐玄宗弄錢了。

但這兩撥人肯定是水火不容的,比如只當了一百天宰相的宇文融,他一年就讓國家稅收增加了幾百萬貫,這麼大的功勞當個宰相不過分吧?可賢相們就看不慣了,增加財政收入不就是對老百姓下了狠手嘛,所以早早的也就被賢相們給趕下臺了。

後來唐玄宗還問過當時的宰相裴光庭,說:“你們要求把宇文融治罪,我也照辦了,但問題是,宇文融一走國家的財政又不夠用了,你們誰能幫我呢?”這下這些宰相就沒人吱聲了。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所以到越到後期國家財政越成了問題,唐玄宗沒有辦法,到最後不得不全面倒向這些能搞錢的人,比如李林甫,當了19年的宰相,為啥用的時間這麼長,就是因為它能搞定國家的財政問題。

比如節度使制度,你看,把邊軍的行政、軍事、財政都給你們節度使,尤其是那些不屬於世家大族的胡人節度使,朝廷自然就可以不用管了,自然就卸下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當然,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看起來好像李林甫解決了財政問題,其實是把財政問題隱形化了,讓財政問題轉化成了更可怕的其他問題,這也就是安史之亂最根本的誘因。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到後來的楊國忠上臺,身上領著大大小小四十幾個職務,還真不是因為他是楊貴妃的哥哥,就是因為他能幹!辦事效率出奇的高,把整個大唐的國庫那打理的是井井有條,國庫還真沒發生財政危機。

甚至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楊國忠都沒想軍隊的事,就是想著怎麼樣在財政上儘量不動用國庫,後來為了籌錢,還專門派人去太原賣度牒,也就是給出家人執照,你看,把掙錢的想法都動在出家人身上了,可見其掙錢的能力。

唐玄宗後期真的昏庸?別相信教科書了,歷史給你答案

所以,唐玄宗其實到後期不是說年老昏庸了,而是財政問題逼著他不得不啟用這些可以搞定財政的人,雖然這些人也不能解決帝國根本的財政問題,但這就跟止痛藥一樣,疼了,還是得吃呀。

其實我們今天去看,中央的財政問題就擺在那裡,治標不治本只能使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最終也真的壓垮了整個帝國。

臺臺君說:

給我們的啟發是看見問題了不能提出來這個問題就不管了,還得針對問題去解決問題。還有就要從全域性去看待問題,不要被權宜之計矇蔽掉,一定要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