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在我國曆史上,有兩位農民起義的領袖,在歷史上留下了幾首非常有名的詩歌,雖然不多,卻每一首震古爍今。一位是漢朝的劉邦,他以一首《大風歌》聞名海內,其“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三句人人都耳熟能詳,可以說是非常有名。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而另一位就是唐朝的黃巢了,他寫了一首非常有影響力的菊花詩——《不第後賦菊》。黃巢的這一首菊花詩比起劉邦《大風歌》的豪邁和大氣,則顯得較為有內涵。不過,雖然有內涵,這一首菊花詩裡仍然透露出詩人無盡的狂放和霸氣,讀了令人感覺殺氣騰騰,詩句中詩人那躍馬揚鞭的個性與不羈的氣質和形象彷彿就在眼前。我們現在且來看看黃巢的《不第後賦菊》,全詩如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譯文:等到秋來重陽後,秋風蕭瑟百花謝,唯我金色的菊花大笑於秋風之中,獨自綻放,成為秋景中最美的風景。

菊花傲然挺立,在風中瀰漫,陣陣花香,無窮無盡,沖天香透,瀰漫到整個長安城,而那瓣瓣的菊花,則如身著黃金戰甲的戰士,遍佈整個長安城。

黃巢這首《不第後賦菊》,寫於屢次科場考試失敗後。屢次科場考試失利,詩人對唐末的社會狀況真的是心灰意冷,不過他並沒有垂頭喪氣,反倒是激發了黃巢對晚唐的報復和革命心理。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看,那秋日的菊花,漫山遍野,鋪天蓋地,有如千軍萬馬,有如滾滾洪流,有如颶風撲來,所到之處,殺盡百花,而此時的菊花,香氣中都帶著一種“沖天香陣透長安”的狂野與膨脹的雄心。

當然了,黃巢寫出這樣的詩,除了與唐末的日漸式微的社會背景有關,還與黃巢的心理變化歷程有很大的關係。在黃巢參加科考以前,他一心想透過變革的方式,讓晚唐回到盛唐的那種繁華,讓菊花報與桃花一同開放。所以他滿懷信心參加大唐舉行的科舉考試,然而事與願違,每一次考試,黃巢皆名落孫山,他的所有希望,都因科考的失敗而最終化為了泡影。

在這首詩中,“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兩句中,本來“九月八”這裡應該是九月九,但是為了押韻,更是為了表達那迫不及待的農民革命風暴的早日來臨,黃巢用了“九月八”。而“我花開後百花殺”則表示了革命一旦到來,農民起義就如那臨風傲立的菊花,笑對秋風,而腐朽的唐王朝則如那枯萎謝盡的百花一樣,萎靡不振。因此,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假如有一天農民革命風暴席捲天下,那時候永珍更新,而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則將主宰世界,表達了一種即將到來的勝利前景。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當然了,黃巢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他從小就習文練武,詩詞歌賦也頗有造詣,騎馬射箭更是嫻熟過人。所以,雄心勃勃的黃巢年少時就非常的有抱負,並且非常地關心時局與天下,這在他早期的另一首菊花詩中就得到了體現,這首詩就是《題菊花》,我們順便來看看這首詩中詩人的志向,其詩如下: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秋天降臨大地,颯颯秋風自西方几萬里而來,蕭瑟肅殺,潛入千家萬戶的庭院之中,百花謝盡,唯有滿園笑傲秋風的菊花,凌寒而開,臨風而笑,而這樣的天寒風肅,菊花花蕊卻淡雅誘人,花香四溢瀰漫,但卻是生不逢時,即便再香再美,也難以吸引那採蜜的蝴蝶與蜜蜂,真的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倘若有一天我若為百花之神青帝,我一定要讓菊花也和那桃李花一樣,都在春天裡盛開,享受充足的陽光與春風細雨,而不是在秋天裡遭受秋風寒雨的侵襲。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原本,萬事萬物都有它發展的規律,而自然界的動植物也有不斷適應自然環境的本能和反應,所以,春日氣候溫暖,是桃花及百花盛開的好時日,而在秋天,秋高氣爽,則適合於菊花盛開。但是在黃巢筆下,卻是上天對菊花的不公。想想九月秋風颯爽,暖陽不再,寒霜驟降,秋草黃,花木凋,而菊花此時綻放,惹來的不是蜂蝶的憐愛,而是上天肅殺的寒意。

而唐朝末年黃巢身處的時代,正如秋風中的落葉一樣殘敗。菊花映入眼簾,使黃巢不禁聯想到自己所處時代的衰落,所以他表面上是在感慨百花之神青帝對菊花的不公,實際上卻是在責怪上天為什麼沒有讓他出生在繁榮無限的大唐盛世。

所以,一心建功立業的黃巢哀嘆啊,哀嘆什麼呢?哀嘆的是有雄心壯志的他卻偏偏如同那秋風蕭瑟中的菊花,生不逢時,雖有一身本事,雖有一腔熱血和壯志,但在處於頹勢的時代中,他卻無論如何也得不到施展。所以眼看晚唐的大勢已去,而自己想有所作為,卻是不大可能的事。所以詩人哀嘆啊!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不過哀嘆歸哀嘆,黃巢卻仍然壯心不已,他心中的抱負仍然絲毫不減,這體現在他的詩中就是“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他把自己想象成掌管百花盛開的春神青帝,從而改變“菊花”花開的時節,體現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參加了科舉考試,試圖透過考試的方式走上偉大的政治改革道路。誰知,科考之路更是艱難,屢次考試屢次失敗,於是他徹底地對晚唐的頹勢失去了希望,憤怒的他才寫下了讓唐末統治者瑟瑟發抖的《不第後賦菊》,表現出了詩人悲壯豪邁和慷慨激昂的心情。

所以在《不第後賦菊》這首詩中,表達了黃巢對晚唐的失望,而那唯一能讓他走上建功立業,挽救天下的科考之路也被封堵了,夢想破滅的黃巢對這王朝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他徹底地憤怒了,他要帶領全天下的“菊花”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

公元874年,唐末發生了罕見的水旱災害,民情得不到上達,天災人禍,使得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唐末農民起義終於在這種情況之下爆發了,黃巢於是義無反顧地加入農民起義的大潮,參與了推翻唐王朝的農民革命風暴。此後,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王仙芝在戰爭中犧牲,黃巢繼續扛著起義的大旗,率領義軍繼續與唐軍作戰,並一度攻佔了洛陽、長安等地,佔領長安後,黃巢登基稱帝,國號大齊。

沒想到,黃巢科考後憤怒寫下的《不第後賦菊》中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竟成了對歷史的預言。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路勢如破竹,把晚唐王朝推向了風雨飄搖之中,“百花”皆殺,而農民起義軍則佔領了長安,滿城盡是身穿黃金戰甲的勇士。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只可惜黃巢的運動戰始終缺乏根據地的支撐,最終因作戰不利和部下朱溫、李詳的反叛而導致起義失敗,黃巢最後也不知道流落何方,有人傳言他被其甥林言所殺,有人傳言他出家為僧,總之生死未知。不過,雖然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但是他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唐王朝自此僅僅苟延殘喘了20多年,便於公元907年宣告土崩瓦解。

而黃巢起義失敗後,相傳他還曾經寫了一首《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從此詩可以看出,黃巢不管最後流落何方,也不管他是被外甥所殺還是落魄出家,更不管這首詩是不是他本人所作,這首詩都是黃巢最好的自畫像。

遙想當年縱馬疆場,草上飛奔,英雄一世,鐵衣穿盡,最終失敗,只得身披袈裟,皈依佛門。始於雄心終於平淡的黃巢,此時此刻,在天津橋上的餘暉中漫步,試問,何人又能認識他?只好一個人獨倚欄杆,閒看夕陽,感嘆人生。

黃巢的晚景無疑是淒涼的,但是由於他的雄心壯志,由於他敢於奮起反抗,最終扛起了反對唐王朝鬥爭的大旗,雖然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卻直接加速了腐朽的晚唐的土崩瓦解,而且黃巢那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處於逆境之中仍然雄心壯志的革命激情與革命志向,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唐朝一農民寫下了一首菊花詩,成了影響歷史的預言,至今經典

在其詩歌中,“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和“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的詩句不僅暴露出詩人內心的狂傲與霸氣,更具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雄心壯志與敢於改朝換代的決心。

讀了黃巢這兩首菊花詩,使人在心中不自覺地升起了一股英雄之氣,使人不自覺地充滿了無限的精神與力量,而且這股英雄氣和無窮的精神與力量感覺彷彿快要噴薄而出。

(圖片來源網路,不妥處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