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安史之亂是大唐的分水嶺,唐王朝從最高峰,迅速跌入谷底,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唐王朝的終結。

這場改變了大唐國運的戰爭,一直持續了八年,對大唐從肉體到靈魂,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引發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安祿山,在叛亂之處就被兒子給殺死了。

在這場唐王朝的大考之中,李家兩代君王都表現得非常差勁,他們的短時行為,讓原本可以很快結束的戰爭,硬是把大唐拖入了深淵。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每個人思考問題,都會受制於眼前利益,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會想,等我的職位在高一點,我看問題自然就會看到全域性,看的更遠,但現實的情況確實,你的職位越高,限制你的條件也就越多。

唐玄宗怎麼說,也算是政治老手,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親手締造了開元盛世,但就算是這樣英明的皇帝,也會犯短視的毛病。

安史之亂一開始,並不是安祿山軍隊對唐王朝摧枯拉朽一樣的碾壓,從安祿山佔領洛陽,到長安陷落,這裡面足足有半年的時間。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這半年的時間,足夠做很多事情,而安祿山自從攻陷稱帝之後,他的進取心一下子少了很多,而這個時候,潼關又在哥舒翰的牢牢防守之下。

於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已經開始著手反擊,同時在安祿山的後方,顏杲卿顏真卿的反抗活動,也讓安祿山頭疼不已。

這種局面,很顯然,只要持續下去,安祿山撐不了多久的,但昏聵的李隆基,卻一直強令已經中風的哥舒翰,全力出擊,去攻打安祿山的部隊。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這件事有點不可理喻,放著潼關這麼好的戰略要地,偏偏要主動出去,安祿山手下可是以騎兵最為兇悍,放棄城池搞野戰,這注意放在任何時代都是昏招。

唐玄宗之所以會這麼做,主要是想急於挽回自己的面子,畢竟洛陽被佔領這件事,大大降低了他的威信,在他的心裡,大唐依然很強大,只有儘快奪回洛陽,眼前的糟糕局面很快就能過去,就跟一場夢一樣。

哥舒翰不但葬送的十幾萬不算,也葬送了大唐的前程,更是葬送了自己一世的英明,最後的時候,投降了安祿山,給這位唐代名將,生命之中蒙上了不能承重之重。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急於挽回威望,而忘記了軍事的基本原則,使得潼關陷落,玄宗出逃,安史之亂完全擴大化,這對於唐王朝來說,應該是個很嚴重的教訓,但沒想到不就之後,唐肅宗李亨也犯了同樣相同的錯誤。

玄宗出逃的路上,做了十幾年太子的李亨,決定北上,自己拉起一支隊伍,在靈武稱帝,讓玄宗變成了太上皇。

但是的大唐傳奇謀臣李泌,給李亨獻上一條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的計謀,那就是,讓長安洛陽范陽之間的路途暢通,而唐軍輪番進攻長安和范陽,讓安祿山的部隊疲於拼命。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最終南北夾擊之下,一舉拿下范陽,到時候安祿山老巢失陷,就只有滅亡的結果了,但是李亨對於這個建議,卻並沒有採納,他一門心思的急於收復長安。

因為這是他個唐玄宗之間的約定,收復長安之後,李隆基講徹底不再插手任何的軍國大事,徹底放權給李亨。

而且收復長安,也意味著李亨在靈武自立為皇帝合法性的證明,這下他又給重新打了下來,更增加了他皇位的穩固。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

說來說去,李泌談的是軍事,而李亨談的卻是軍事,最終李亨沒有采用李泌釜底抽薪的策略,而是先打長安,再下洛陽,一步步把叛軍又打退了回去。

這樣一來,安祿山的實力範圍,依然有大量的叛軍存在,最終形成了讓唐王朝直到滅亡都很頭疼的河朔三鎮,本質上就是安史之亂留的尾巴,朝廷實在無力再打的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為眼前利益所迷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還是會選擇,那個短期對自己有利的決策,最終卻犯下發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李泌有一奇謀,可以徹底解決安史之亂,為何唐肅宗棄之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