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謂是蜀漢的掘墓人、劉關張的剋星

陸遜字伯言,出生於公元183年,這一年十常侍權傾朝野,太平道張角正準備起義,正是天下大亂的前夕。而劉備此時還在涿郡結交豪傑,似乎其日後兄弟三人敗亡的命運,在陸遜出生時就已經註定。

少年當家

陸遜出身於江東大族,早年喪父,在其十二歲時,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抵禦孫策失敗後不久病逝。家族中原先跟隨陸康的一百多人,有半數都死於戰亂和饑荒,陸康只留下一個幼子陸績在世,而陸遜比他這位叔叔還要年長几歲,只好暫時身居族長之位,為其支撐門戶。

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卻要調節處理家族中的大小事務,難以想象在那個戰亂年代是多麼的艱難。不過陸遜終究還是扛了下來,逐漸成為一位風度翩翩的儒雅書生。

陸遜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謂是蜀漢的掘墓人、劉關張的剋星

在公元203年時,年方二十一的陸遜便被孫權看中,命其擔任海昌縣令一職。海昌近幾年天災不斷,陸遜先是開倉救濟百姓,之後組織督促百姓務農自救,深受海昌百姓的愛戴。當時許多人因為交不起賦稅或者為了逃避戰亂,從而選擇歸隱山林,憑藉著海昌民眾的信任,陸遜很快就將那些隱居的百姓勸回家中安心生活。

三平叛賊

當時山賊頭領潘臨,率眾在會稽一帶作亂,當地官府很久都沒能將其剿滅。陸遜在治下的百姓中招募壯士,拉起了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第一次練兵便以實戰開始,在陸遜這位書生的帶領下擊敗潘臨大獲全勝。

鄱陽的賊兵頭子尤突劫掠百姓,陸遜帶兵的第二次戰鬥,便是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剿滅。此戰擊殺敵人數千人,讓陸遜名噪一時,憑著兩次剿匪的戰功,陸遜被封為定威校尉,在利普一帶屯兵修整。

陸遜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謂是蜀漢的掘墓人、劉關張的剋星

而第三次陸遜獨自指揮的戰鬥,則徹底讓他聲名遠揚。當時曹操那邊招安了東吳丹楊的山賊頭目費棧,讓他煽動山越作為內應,孫權便派陸遜率軍前去征討。

只是賊人眾多,而陸遜計程車兵卻很少,於是陸遜便使了一出疑兵計。圍繞山谷在四周立起眾多牙門旗,又設定許多戰鼓號角,在夜晚時吹號擊鼓,命部隊四處攻擊。叛軍們聽到鼓聲如雷,又見四處受敵,全都以為是孫權大軍來襲士氣全無。最後叛軍被陸遜一舉擊潰,俘虜眾多,陸遜又在其中挑選壯士數萬人。

示敵以弱

但是這個小舞臺,並不能讓陸遜真正大展身手,直到東吳和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陸遜才迎來發光發熱的機會。

荊州四通八達,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孫劉聯手將曹操趕出荊州之後,孫權扶持劉備立足荊州。只是日後劉備攻佔了益州後,孫權數次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一直不肯歸還。最後孫劉雙方几乎就要打了起來,只是曹操進軍漢中,擔心失去漢中的劉備於是同孫權講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

之後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大敗曹軍支援部隊,援軍將領于禁投降,龐德身死,曹仁依舊堅守城池。曹操此時在漢中作戰,無力援救,於是在荊州上面大做文章,遊說孫權共同對付劉備,以解樊城之圍。於是呂蒙獻計給孫權,自己假裝生病返回東吳,關羽必定放鬆警惕,撤走防守東吳的軍隊,全力進攻樊城,然後再率軍悄悄奪取荊州。

陸遜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謂是蜀漢的掘墓人、劉關張的剋星

不過陸遜也想到了這個計劃,在呂蒙路過領地時獻計於他,呂蒙不禁稱奇,於是向孫權推舉陸遜前往前線代替自己的位置。

陸遜上任後,就開始示敵以弱,寫信給關羽說自己對其仰慕已久等等恭維之話,正對關羽的胃口。這一戰術立竿見影,關羽將部隊全都調去進攻樊城,荊州內部守備極其虛弱。呂蒙和陸遜見時機成熟,一路襲取城市直奔夷陵,斷絕了關羽同劉備之間的通道。腹背受敵的關羽只好敗走麥城,被東吳軍隊伏殺。

火燒連營

劉備失去了荊州和兄弟,不顧群臣勸阻,執意要征討東吳,召張飛前來同主力會和。沒想到張飛平日裡暴而無恩,終於他的部下忍受不了,於夜晚趁張飛熟睡之時將其殺害。舊仇未消又添新恨,孫權遣使者求和被劉備拒絕。

陸遜在此危難之時,被孫權封為大都督,率五萬東吳士兵抵抗十萬蜀軍。陸遜又開始了他一貫的做法,先是示敵以弱,全面後撤引誘劉備率軍深入,將狹長的山谷全部送給蜀軍,蜀軍於是擺上了一字長蛇陣。陸遜的節節敗退自然被部下所不滿,孫恆被蜀軍圍困求援時也拒絕支援,戰爭結束後才知道一切都在陸遜的掌控之中。

直到盛夏之時,兩軍對峙長達半年之久,陸遜改變了以往一直避戰不出的戰術,命先頭部隊同蜀軍交戰,卻首戰失利,諸將表示不滿,陸遜卻說:“我已知曉破敵之策。”

令將士手持火把,在燒掉一個蜀軍營地後發動了全面反攻。這一把火連燒四十多座蜀軍營地,恰似當年周公瑾在赤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蜀軍瞬間土崩瓦解,死者不計其數,物資器械全都被燒得一乾二淨,屍骸順江漂流而下。

陸遜的“示弱”是大智慧,可謂是蜀漢的掘墓人、劉關張的剋星

劉備雖然逃回白帝城,只是從此一病不起,每想到自己栽在了一個文弱書生的手裡,導致讓蜀軍大傷元氣,便感到十分慚愧。直到次年四月時,懷著對陸遜的怨恨逝去,劉關張兄弟三人的敗亡,全都間接和陸遜有關。

陸遜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儒雅書生的感覺,其用兵之道將“示之以弱而迎之以剛”運用到了極致。適時的“示弱”是高境界的人生智慧,或許和陸遜十二歲時便開始管理家族不無關係,這並不能說明他是個軟弱的人,反而恰恰是是一種豁達,更加能彰顯他的胸襟。一往無前固然是英雄氣概,但隱忍何嘗不是成功的捷徑?

參考文獻

《三國志》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