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882年前的今天,在女真貴族統治下的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一聲洪亮的嬰兒啼哭聲,打破了位於歷城縣東南四風閘多年的寂靜。這個嬰兒便是後來寫下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辛棄疾。

這首

《青玉案 元夕》

,是辛棄疾從金朝統治下的山東濟南府投奔到南宋後所寫。當時,宋朝的半壁江山,都在金朝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之下,而南宋統治者卻不思收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這首詞,看似是為情人所寫,但又何嘗不是辛棄疾欲補天穹,卻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的真實寫照呢!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辛棄疾是個文能治國、武可殺敵的人才。他的一生,一直都在力主抗金,收復舊山河,但怎奈空有滿腔救國熱忱而不被重用。於是,他只能以橫刀立馬的姿態登上詞壇,用盡一生的慷慨悲歌,傾盡熱血地抒發自己的英雄理想和人生情感。

但在辛棄疾的少年時代,他也曾提刀上馬,深入虎穴,活捉忠義軍叛賊,突出重圍南歸,為他壯志難酬的一生留下了一抹飛揚明媚的珍貴記憶。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就讓我們跟隨

《辛棄疾:醉裡挑燈他看劍》

,穿越辛棄疾60多年的人生,回到他的鮮衣怒馬少年時,去認識一下那位雄心勃勃、壯志凌雲的辛棄疾吧!

立志抗金,投奔耿京

在辛棄疾出生的13年前,也就是宋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3000餘人,並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被掠之一空,大宋王朝遭遇了“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佔領,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辛棄疾早年喪父,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贊雖說是金朝的官吏,但心中難以忘懷的,卻是對宋朝的懷念和對金朝的仇恨。他常常帶著年幼的辛棄疾登高望遠,指點江山,對他進行抗金復地、洗雪宋恥的愛國教育。

辛棄疾是在金朝統治下的山東濟南府長大的,親眼目睹了漢人被金人奴役欺凌的悲慘景象。正是因為辛棄疾的先輩與金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辛棄疾又深受祖父的薰陶,從小就立下了收復中原、報仇雪恥的志向。

20歲那年,辛棄疾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並投奔耿京為首的北方忠義軍,成為耿京手下的節度掌書記。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六月,金完顏亮遷都汴京,改汴京為南京開封府,成為金國的陪都,意在向南宋大舉進攻,利於日後作戰指揮。這次南侵,僅完顏亮就親自率軍六十萬,號稱百萬大軍,誓言一舉滅亡南宋,這在宋金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戰爭初期,金兵進展順利,沿途戰火隨之熊熊燃燒,整個江淮流域為之震動不已。

不久,完顏亮的弟弟完顏雍發動政變上臺,為穩定金朝局勢,改變了完顏亮推行的南侵策略,以退為進。一方面派出使者與南宋議和,另一方面頒佈大赦法令,實施“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 的策略,以此來瓦解統治區內的義軍。

眼看金朝的新皇帝逐漸穩定了北方的局勢,並已開始調集大軍,對中原義軍實行各個擊破,辛棄疾心急如焚,力勸耿京決策南下,就是迅速歸附南宋朝廷,以便在他的節制下,與南宋官軍遙相配合,共同抗擊金兵。

耿京採納了辛棄疾的建議,並讓他擬定一道章表,送往軍中王世隆、張安國等其他將領處,徵得眾將同意後,歸附的事情便定了下來。隨後,耿京派賈瑞、辛棄疾等一行11人,前往南宋朝廷聯絡此事。

辛棄疾一行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十八抵達了建康。當天,辛棄疾一行就面見了在此視察的宋高宗,向他說明了義軍歸附南宋的意願。

但是高宗趙構及其諸臣自南渡以來,不修武備,只想穩坐南宋這半壁江山,並不想出師北伐,只是給了辛棄疾等人一個名分,便又把他們派回山東。誰知,他們一行人在返回的路上,卻收到了一個噩耗。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

生擒叛賊,歸附南宋

當辛棄疾一行人在海州統制王世隆的護送下接近東平府時,意外得知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邵進等人殺害。原來,就在一個月前,不願南歸的張安國等人經過密謀,發動了叛變,殺害了耿京。

張安國是山東一小支起義軍的頭領,受耿京節制。他是懷著投機心理入夥的,後又屈服於金人的壓力,貪虜重賞,金人誘以官祿,要其殺害耿京。於是,張安國便乘賈瑞、辛棄疾不在之機,與金人串通起來,拉攏耿京部下邵進共同叛變,對耿京下了毒手。

耿京原來是義軍團結的旗幟,他一死,大軍人心惶惶,軍心動搖,將領們有的投降了金國,有的解散了部隊,有的歸保田裡。就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原來聲勢浩大的25萬義軍便灰飛煙滅、星散殆盡,連東平府也都淪落到金人的手中。至於那個賣主求榮的張安國,則因投降金人而被任命為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知州。

辛棄疾聽到耿京被殺的訊息後,猶如五雷轟頂,義軍的潰散讓他十分痛心。回想起耿京派他去建康晉見皇帝、洽談南歸事宜的一片誠心,再看看起義南歸,功敗垂成的困難處境,他心如刀絞,決心要為耿京報仇,捉拿叛徒,還朝以正典刑。

他們還至海州,辛棄疾向李寶報告了耿京遇害的訊息。辛棄疾說:“我們奉的是耿都護的軍令南下,向朝廷請命歸附,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不幸。耿都護待我等親如兄弟,都護被害,我們拿什麼去向都護在天之靈交代?又如何回去見南宋皇帝?” 李寶也是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發誓要殺了張安國為耿京報仇。當他聽說張安國在濟州擔任知府時,馬上下令王世隆和部將馬金福準備率領部隊攻打濟州,抓獲叛賊。

這時,辛棄提醒說:“李將軍,濟州城防堅固,易守難攻,那張賊又初投新主,根基未穩,決然容不得我等去破壞。所以,此事只能智取,不適合強攻。何況強攻動靜太大,容易打草驚蛇,反而會讓張賊有所防備。”

李寶說:“那麼,你覺得應該如何呢?” 李寶早年曾經跟隨岳飛征戰,是宋軍中的一員名將,他一眼就看出辛棄疾身上所具有的軍事才能。

辛棄疾說:“如果將軍相信我,我只需要數十騎兵,就能進入濟州,生擒張安國。”

此時的張安國,已經接受了金兵的招降,在濟州擔任知州,手中掌握5萬兵馬。辛棄疾聚集了帳下的人馬,挑選了王世隆部20人,義軍30人,一共50人的騎兵隊伍,立即北上。

在寒冷的朔風中,50人一路日行夜宿,終於來到離東平府不遠的濟州。在離濟州城還有50裡的地方,辛棄疾留下5名騎兵,讓他們留在路邊作為接應。又走了5裡地路,接著又留下五名騎兵……這樣每過5里路,辛棄疾就安排下5名騎兵作為接應。

到了戌時,辛棄疾和王世隆、馬金福等三人已經來到了濟州知府門外。此時,已經是門禁時分,守門士兵看見有人前來,立刻大聲喝道:“來者何人?”

辛棄疾不慌不忙地說:“我等是知府張大人舊時的老友,今日前來投奔,你速速去通報,張大人自然會重重賞你。”說著,遞過去一塊銀子。那士兵接了銀子,面露喜色,一溜煙進去通報。

張安國此時正在與部下飲酒慶功。自從當上了金國的知府,張安國整日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幾乎每天都要大擺宴席,慶祝自己終於升官發財了。大廳中煙霧繚繞,酒氣撲鼻,杯盤狼藉。張安國的部將們正和幾個金兵將領在大聲猜拳喝酒。

酒意正酣的張安國聽哨兵說幾個義軍敗兵前來投奔,心裡很是狐疑,酒也醒了一半。但等他問清敗兵只有三個人時,心裡的顧慮頓時打消了,便得意忘形地對身旁人說:“這些不成器的東西,現在沒有大樹可依靠,投奔到老子這了!” 說著,還整了整衣衫,說:“帶他們進來。”

馬金福留在門外看守馬匹以待接應,辛棄疾和王世隆在哨兵的引導下,一邊向裡走,一邊留意地形,以便全身而退。宴會大廳內,張安國的部將們已經喝得醉眼惺忪。辛棄疾見到張安國後,拱手說道:“安國兄,才一個多月不見,想不到如此發達了!”

張安國早認出了辛棄疾,還以為他是在羨慕自己,便走上前去,想把手搭在辛棄疾的肩膀上稱兄道弟一番。沒想到辛棄疾眼疾手快,出其不意,一把提起身形瘦小的張安國,抽出寶劍架上了他的脖子。一旁的王世隆也隨即提刀護衛在身旁。還沒等喝得東倒西歪的部將們緩過神來,辛棄疾便夾持張安國走出宴會廳,聲言要與之出郊議事。

把張安國綁縛馬上,這時大營外空地上已經圍滿了人。辛棄疾放眼一看,見他們多半是原來耿京隊伍裡計程車兵,便大聲喊道:“王師的十萬大軍就要到了,快投降吧!”顯然,辛棄疾是勸這些老部下趕快起義,跟他們一起迴歸祖國。辛棄疾話音一落,當場便有上萬漢族士兵起而反正,站到了辛棄疾這一邊。當大營內的金兵醒悟過來時,馬上去追辛棄疾,但辛棄疾所帶人馬已經走遠了。

就這樣,辛棄疾、王世隆等人率領著上萬人馬,馬不停蹄星夜南歸,渡河而南。萬夫簇擁的青年英雄辛棄疾,一舉渡過了淮水和長江,押著張安國到建康,後又被送往杭州。經過宋朝廷尉問案,審明瞭他的變詐反覆、殺害義軍領袖的罪狀之後,被斬首於杭州街市以示眾。

活捉叛徒張安國,可謂是辛棄疾一生中最傳奇的一段故事。這段戎馬生涯,也為他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

南宋詞人 辛棄疾丨鮮衣怒馬少年時,能堪那金賊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