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1400年,真定傳來戰報,13萬精兵戰敗,耿炳文、郭英退守城池,燕王朱棣率兵撤退。訊息傳來,朱允炆惶恐不安,難道四叔這麼能打,爺爺留下來的名將都不堪一擊嗎?真定之戰,南軍13萬兵馬潰敗:“淮西舊將”時代已經落幕,新生代的名將初露鋒芒,嶄露頭角;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1354年,朱元璋離開濠州,前往定遠招兵,身邊只帶24人: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被譽為“淮西二十四將”。

渡江後,又有許多淮西籍的將領前來投奔朱元璋,如常遇春、藍玉、趙庸、鄧愈、傅友德、薛顯、馮勝、馮國用、王弼、邵榮、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廖永忠、廖永安。同時,朱元璋也培養一批新人,如李文忠、沐英、何文輝,等等。明朝開國,絕大多數名將出自淮西,與朱元璋是老鄉關係。

朱元璋晚年,“淮西舊將”部分病逝,如徐達、常遇春、薛顯、顧時、陳德、馮國用等。其餘“淮西舊將”在太子朱標病逝後,大多被處死。1398年,朱元璋病逝時,還在人世的只有耿炳文、郭英。

“淮西舊將”的戰鬥力很強,如果朱允炆足夠英明,贏得“靖難之役”也並非難事。或者,如果有一位得力的主帥,懂得謀劃全域性,耿炳文、郭英也大有用武之地。1400年,朱棣率兵南下,與耿炳文、郭英交戰,南軍一敗塗地,意味著“淮西舊將”已經謝幕,淡出明初舞臺。

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善於防守的名將,耿炳文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即便是唐朝的張巡都要遜色三分。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爭在江南廝殺,耿炳文鎮守長興十餘年,大小戰鬥三百場,未曾失敗,還俘虜張士誠20萬兵馬,李伯升都是他的手下敗將。

陳友諒率軍東征,張士誠不敢輕舉妄動,主要是耿炳文守衛長興,吳良、吳禎守衛江陰,南京的西大門安然無恙。《明史》評價:“吳良守江陰,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守衛長興十餘年,未曾戰敗,明朝建立後,耿炳文參與遠征漠北、遠征雲南、遠征遼東、遠征陝甘、遠征捕魚兒海等戰役,也是戰無不勝。1397年,也就是朱元璋病逝前一年,耿炳文還鎮守遼東,擊敗前來襲擾的蒙古騎兵。

耿炳文擅長防守,郭英則擅長衝鋒陷陣,更是駕馭騎兵的名將。朱元璋評價:“唐之尉遲敬德不如過也”,說郭英很勇猛,比唐太宗李世民麾下首席猛將尉遲恭還要厲害。追隨徐達、常遇春、傅友德、馮勝、鄧愈作戰,郭英衝鋒在前,經常充當“敢死隊”,從未失敗。

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1368年,郭英率十幾個騎兵充當“敢死隊”,夜襲王保保大營,然後舉火為號。常遇春、傅友德乘勢猛攻,4萬蒙古騎兵覆沒,王保保率18人逃離,明軍得到數萬匹戰馬。1381年,傅友德遠征雲南,郭英率兵攻打大理,從山崖上攀登,擊敗守軍,攻克大理。後來,郭英經常追隨馮勝、傅友德出征,橫掃遼東。

耿炳文能防守,郭英擅長衝鋒陷陣,為何在真定之戰中慘敗呢?拋開朱棣的軍事能力不談,耿炳文、郭英都垂垂老矣。耿炳文65歲,郭英63歲,且身體大不如前;郭英參與戰鬥五百場,身受七十多處傷,已經是風蝕殘年,有心無力。

1400年,真定之戰,耿炳文掛帥出征,郭英充當副手,建文帝出兵13萬,與朱棣交戰。燕王陣營,朱棣是一員“老將”,善於用兵,得到岳父徐達的真傳,又追隨傅友德歷練,能力沒得說。參與戰鬥的燕軍將領,張玉、朱能、譚淵、丘福等人,此時名氣一般,多數是“副千戶”級別,即便他們有些人年紀也不小。

真定之戰,是“淮西舊將”與新生代名將的一次交鋒。結果,“淮西舊將”表現很糟糕,十幾萬兵馬潰敗,郭英幾乎沒啥表現。張玉、朱能、譚淵、丘福、王真、陳珪、張武這些“新生代”的將領,表現不俗,在名將的道路上前進。

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張玉、朱能、譚淵、丘福充當前鋒,從燕京一路南下,率兵攻打莫州、雄州。耿炳文派潘忠、楊松率9千兵馬救援,阻止燕軍攻城。潘忠、楊松自恃老將,看不起還是“副千戶”的譚淵,輕敵冒進,結果慘遭失敗。

譚淵,抗倭名將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的上級)的祖先。譚淵率一千兵馬手持茭草,在水中設伏,用茭草矇住頭部,伺機出擊。潘忠、楊松率兵過橋時,譚淵並未出擊;潘忠、楊松過橋後,遭遇朱能、張玉截擊,交戰失利。

潘忠、楊松退兵,譚淵早已佔據橋樑,與張玉、朱能前後夾擊南軍。潘忠、楊松再次戰敗,成為俘虜,不屈而死。耿炳文的部將張保,眼看前方戰敗,便投降朱棣,並告知南軍的情況。朱棣乘勢奔襲真定,並讓張保去充當內應,吸引耿炳文率兵前來決戰。

張保回營後,說燕王非常能打,並將莫州、雄州戰敗的情況傳播開來,南軍士氣大受影響。耿炳文不辨虛實,又輕視燕王朱棣,便跟郭英率全部兵馬渡河,13萬人馬列陣北岸,準備迎戰。

耿炳文剛剛渡河,朱棣、張玉、朱能、丘福等人已經衝殺而來,張玉、朱能率兵繞城突襲南軍側後。南軍立足未穩,突然遭受燕軍襲擊,朱棣親自衝鋒,結果可想而知。燕軍奮勇衝殺,南軍潰敗,紛紛搶著進入城池,損失了3萬兵馬。

明朝真定之戰:65歲老將耿炳文兵敗,“淮西舊將”謝幕

南軍的潰敗入城,燕軍緊追不捨,平南手持長矛斷後,連續斬殺燕軍十餘人,耿炳文得以保全主力。朱棣下令攻城,耿炳文堅守不出,以密集箭雨還擊,並加固城池。燕軍屢次進攻失敗,朱棣只好撤退,回到燕京,尋機再戰。

真定之戰,“淮西舊將”耿炳文、郭英表現差強人意,與朱元璋時代相比,判若兩人。朱棣陣營中,張玉、朱能、譚淵、丘福、王真、劉江、陳文,新一代名將脫穎而出;他們多數是“千戶”級別,因“靖難之役”這舞臺,成長為名將。

朱允炆雖說輸掉“靖難之役”,但徐輝祖、盛庸、平安、吳傑等人表現耀眼,具備統帥的才能。可以說,“靖難之役”時,朱元璋時代的“舊將”已經落幕,新生代名將嶄露頭角。

參考書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