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鄂爾多斯與陝西三邊的關係在“隆慶封貢”以後的十幾年裡發展並不順利,但是畢竟在總體上維持了二十年。

其中前十幾年的維持與一個人的才能有關,這個人就是切盡黃臺吉。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他的個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鄂爾多斯部在“隆慶封貢”體系當中的先天不足。

隆慶五年四月,明朝對土默特等部的封貢儀式在大同邊外舉行。切盡黃臺吉作為鄂爾多斯部的代表出席了儀式,他本人沒有獲得職務,但是參與見證了封貢事件。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俺答汗等部獲得順義王的稱號以後,給明朝上表文,這表文就是由切盡黃臺吉撰寫的,明朝方面對此事顯然知情,所以在隆慶五年七月,

賞賜給切盡黃臺吉“綵緞三表裡織金亡絲衣一套絹一疋布四疋。”

隆慶五年八月,鄂爾多斯部的封貢儀式在陝西榆林邊外單獨進行,切盡黃臺吉被授予指揮僉事職銜。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同時被授予指揮僉事的還有二十七人,故此切盡黃臺吉對此“心懷泱泱”,認為明朝不應該“以眾人遇我”。

翌年五月,被加升為指揮同知。這是他第一次被升職。後來在萬曆初年他被升為龍虎將軍。雖然來的晚了一些,這是一個難得的殊榮,因為只有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之子黃臺吉才有過這個稱號,

從中可以看出明朝對切盡黃臺吉的禮遇和重視。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隆慶六年三月,鄂爾多斯部首領吉能去世,此時,吉能子布延巴圖爾鴻臺吉在西征討瓦剌。但隨後不久,布延巴圖爾鴻臺吉被瓦剌首領殺害。

切盡黃臺吉成為鄂爾多斯部實際領袖。

萬曆四年,切盡黃臺吉幫助吉能孫卜失兔承襲濟農。《蒙古源流》記:“博碩克圖濟農乙丑年生,歲次丙子年十三歲時立為濟農”。博碩克圖明人音寫為卜失兔。從萬曆初年開始鄂爾多斯部與陝西三邊一直摩擦不斷,萬曆十三年,莊禿賴開始入犯明邊,使得雙方的關係變得緊張。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切盡黃臺吉盡力管制各部首領,遵守盟約,這個舉動在一定程度上給緊張的雙邊關係起到緩和的作用。

萬曆十一年,鄂爾多斯部的火落赤進犯肅州,切盡黃臺吉得到訊息,立即派人赴火落赤營內,讓其認罪並歸還人蓄。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萬曆十五年,鄂爾多斯部打喇克漢阿不害嚮明朝提出額外市賞的要求,切盡黃臺吉應陝西三邊之約派人責備令其收斂。

隆慶封貢”時切盡的一系列表現被明朝所注意,

認為切盡與他“虜”不同,“獨以賢能”而得到明朝方面的青睞。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切盡最初被封為指揮僉事,事後不久王崇古透過張居正上奏皇帝,指出切盡極為恭順,應該透過升職來拉攏切盡,進而為明朝所用。

張居正在奏疏中評價切盡“通佛經,識義理,昨在宣大調伏俺答、老把都二酋,甚有功於中華”雲,評價很高,這裡的“中華”當然是指明朝而言的。明朝信賴切盡黃臺吉是因為他的學識和能力,竟然可以“調伏”土默特俺答汗和喀喇沁老把都之間的矛盾糾葛,看來此人在當時漠南蒙古的聲望極高。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萬曆十五年,切盡黃臺吉去世。萬曆皇帝“賜病故套酋龍虎將軍切盡黃臺吉祭。”在世時“胡中無大小事,無不顧以切盡為法。”

約束部眾為明蒙雙邊帶來了和平。

萬曆十五年,“切盡黃臺吉不幸久物故”,這對明朝和蒙古雙方來說無疑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結語十六世紀的鄂爾多斯萬戶作為蒙古右翼的遊牧集團之一,與陝西三邊的延綏鎮和寧夏鎮相鄰,相攻,相搶,相和,恩怨糾葛不斷,互動關係異常曲折複雜。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我認為,1570年前後幾十年鄂爾多斯與陝西三邊的關係應該被置於內陸亞洲遊牧-農耕關係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

眾所周知,內陸亞洲遊牧-農耕關係是中國史、亞洲史甚至世界史的重要議題,其學術史源遠流長。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在遊牧-農耕關係中,遊牧人群總是佔據優勢或者強勢地位的,而農耕人群或者農耕政權則總是處於被動的和劣勢的位置。

但是,就鄂爾多斯與陝西三邊的關係而言,很多時候都是相反的。

鄂爾多斯蒙古人在1570年前後的數十年中,長期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他們在明朝陝西三邊將帥家丁強悍的,頻繁的“搗巢”和“趕馬”行動中遭受了大量生命財產損失。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從隆慶四年底到隆慶五年初,明朝與蒙古右翼諸遊牧集團在討論關於“封貢”和互市問題的時候,宣大方面與土默特、喀喇沁和永謝布等萬戶的磋商進展很順利,但是在陝西三邊,督撫和將帥家丁都極不情願與鄂爾多斯和解,拖沓扯皮,含糊其辭,

為“封貢”設定了很多人為的障礙,使得鄂爾多斯萬戶加入“封貢”的道路充滿曲折。

在明朝中央與宣大、陝西等邊督撫往復討論“封貢”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奏疏等文字,這些文字有幸存留下來,使得我們有可能透過這些文字,更加逼近鄂爾多斯與陝西三邊關係的歷史真相。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宣大方面抓住了把漢那吉降明這個契機,積極尋求與土默特等部的和解。但是陝西三邊不以為然,自嘉靖末年以來,陝西三邊頻仍的“搗巢”“趕馬”行動使得鄂爾多斯部處境狼狽。

在對待鄂爾多斯問題上,陝西三邊掌握著充分的主動權,雙邊一旦議和,陝西三邊的將帥家丁的趕馬的利路就會中斷。為了維護自身利益,

處於優勢地位陝西三邊當然不願自降身段,與對手鄂爾多斯部和解。

鄂爾多斯部和陝西三邊,雙方相安無事20多年,有一人功不可沒

鄂爾多斯部應該感到幸運的是,依賴宣大總督王崇古和首輔張居正等人的努力,依賴他們與土默特俺答汗之間的關係,

他們終於勉強搭上了“隆慶封貢”的末班車。

先天不足導致後天失調,“隆慶封貢”以後20年,鄂爾多斯蒙古人與陝西三邊的關係發展並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