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的羊毛製品裡沒有羊毛,折射出監管重要性

江蘇省市場監管局抽查發現,有的羽絨服吊牌所寫比實際含絨量虛高47倍,有的鵝絨被裡一點鵝絨都沒有,有的圍巾吊牌寫含96%羊毛實際一根羊毛都沒有,檢測人員感慨沒見過這麼差的衣服…其中,多家知名品牌等均被點名。 (央視新聞3月28日)

“薅羊毛”的羊毛製品裡沒有羊毛,折射出監管重要性

吊牌上號稱100%的鵝絨被,卻一點鵝絨都沒有,吊牌上號稱96%羊毛的圍巾,實際上一根羊毛都沒有。如果不是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此次抽查,可能很多人根本無法想象這些商品的注水居然到了這種程度。更何況,此次抽查出問題的商品,有很多是知名的大品牌。

就如何鑑別真羊毛這個問題,上網稍微搜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答案,最多的答案就是用火燒,如果是和燒頭髮一樣的味道、燃燒灰燼一捏就碎的就是真羊毛;還有說憑手感的,手感比較柔軟就是真羊毛;還有說洗滌後縮水嚴重的是真羊毛;最嚴謹的一種方法是用鹽酸來浸泡羊毛,如果羊毛沒有發生變化就是真的……大概數了一下,主要方法有四種。但要下判斷依然很難,因為各種羊毛製品的羊毛含量都不盡相同,像30%、50%、70%和90%等含量都有,在不同羊毛含量下,燃燒的味道、手感肯定是都不一樣的。

這還只是羊毛,如果是鵝絨被,我們可能還要剪開被子……身為普通人去鑑別這些商品的真偽,不容易。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作為普通消費者要親自鑑定商品的品質有多難。但這件事本來很簡單——商品的吊牌上就已經詳細標識出其成分了,我們為什麼又是火燒又是鹽酸泡,要了解那麼多和羊毛有關的技能、經歷那麼複雜的步驟呢?在一個安全的購物環境裡,作為消費者只要識字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我們原本沒必要掌握這麼多如何去辨別一件羊毛製品的技能——可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技能屬於生活必備。就拿這次江蘇省市場監管局的抽查來說,一方面我們會覺得江蘇省辦了件好事,曝光了這麼多不含羊毛的圍巾、不含鵝絨的鵝絨被,但另一方面,我們真的會覺得,技多不壓身,看來多懂一些鑑別羊毛衫鵝絨被的知識還是很有用的。

可是光是鑑別羊毛製品就有四種方法,鑑別鵝絨被和其他產品的方法,又有多少呢?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活成一個專家,我們只是普通消費者,我們有權要求廠家對產品明碼標價,我們完全沒必要掌握那麼多鑑別產品真偽的知識。魯迅的小說《孔乙己》裡面,孔乙己引以為傲的一個技能,就是他會四種“茴”字的寫法,這個諷刺有些人掌握過多的多餘技能的細節也成為了經典。雖然四種“茴”字的寫法沒法完全和這四種鑑別羊毛製品的方法相比,但兩者間的聯絡,多少會讓我們感到無奈。

誠信是產品的底線,如果這條底線失守,監督管理部門必須到位,發揮監管職能。監管的環節一旦缺失,指望消費者承擔起監管職能,明顯不合理。更嚴重的後果則是市場的秩序被破壞,甚至會形成無良商家大行其道,守法商家無法經營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企業追求利潤可以理解,但用羊毛製品來對消費者“薅羊毛”,裡面竟連一根羊毛都沒有,可見有關部門的監管有多重要。這只是江蘇一個省,希望這起案例能引起其他省的重視,在監督管理方面形成聯動,才能讓這些不法商家變成過街老鼠,無處藏身。

首席評論員 張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