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在戰場上聽錯了命令,卻反而扭轉了敗局?沒錯,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大將桓溫率軍伐蜀時,就發生了這種奇事。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我們先搞清楚這一事件的時代背景。桓溫伐的“蜀”是何方神聖?為什麼要討伐它?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中國古代,得益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資源,每逢亂世,蜀地屢屢會誕生地方割據政權。東漢末年,一窮二白的劉備佔據了益州,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

公元263年,蜀漢政權滅亡;然而,僅僅41年後,就有人承接了劉備父子的衣缽,再次在蜀地建立起了一個自成一體的政權——前期叫“成”,後期改為“漢”,所以史稱“成漢”,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第一個脫離司馬氏的割據政權。它的建立者正是“胡人”。

當初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死後沒多久,內部就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再加上土地兼併嚴重、天災橫行,催生了大量無家可歸、四處乞討的流民。公元301年,由於無法忍受自己悲慘命運,在氐族李特、李流等兄弟幾人的帶領下,流入蜀地的數十萬關隴流民揭竿而起,第一個拉開了反抗西晉朝廷的有組織起義。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到了公元3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下成都,自封為成都王,成了那時第一個與西晉分庭抗禮的政權,也拉開了五胡十六國的序幕。到了公元306年,他正式稱帝,國號為“成”。

也正是在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扯起了劉備父子的旗號,在中原建立了“漢國”,對西晉王朝造成了致命性的衝擊;再加上八王之亂仍未停息,這就讓李雄幸運地沒有成為西晉王朝的主要火力點。

而在隨後,中原更是亂成了一團亂麻:

先是匈奴漢國滅掉西晉,司馬氏倉皇南遷;

隨後,匈奴人內亂後改國號為“趙”(前趙),而原本為劉淵效力的羯族梟雄石勒也自立門戶、國號同樣是“趙”(後趙),兩個趙國勢同水火,打得你死我活;

後趙獲勝後,長期致力於對抗東晉;而東晉那邊,內部先後爆發了王敦、蘇峻之亂,忙得焦頭爛額。

因此,這就給了成漢政權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在起初的三十年裡,成漢政權的小日子還是過得不錯的。能夠佔據巴蜀、複製劉備的偉業,李雄已經心滿意足了,對於問鼎中原既沒興趣、也無實力;因此,他在位期間,偃武修文、興辦學校,恢復生產、勸課農桑,與民休息、減輕賦稅,實行了一系列的善政。因此,那時的中原、江東一度淪為了煉獄,而蜀地卻出奇地安寧祥和、其樂融融,彷彿世外桃源一般。

只不過,跟當初西晉司馬氏一樣,李雄一死,成漢政權就陷入了“兄弟鬩於牆”的內亂之中。

李雄有十多個兒子,但都是小妾所生;同時,他的哥哥李蕩當初戰死在家族創業過程中,留下的兒子李班性格仁厚孝順,而且極為好學。兄弟情深,大度的李雄捨棄一眾親生兒子、立了侄子李班為太子。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然而,公元334年李雄死後,他的兒子李越、李期就暗殺了李班,隨後由李期繼承了皇位。

李期在位期間,大肆誅殺、驅逐老臣,啟用自己的親信,蜀漢政權逐漸綱紀混亂、人心渙散,曾經的大好局面開始急轉直下。

這還沒完,李期當了幾年皇帝,越發的糊塗荒唐,他濫殺無辜、搶奪婦女、迫害忠臣,親兄弟也遭其毒手。隨著民怨鼎沸,公元338年,李雄的堂弟李壽率軍攻破成都,廢掉李期、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而李期沒多久就自縊而死。

李壽在位初期,還比較艱苦樸素、為政寬厚。不過沒多久,他聽說後趙的皇帝石虎生活奢華、宮殿壯麗、極有威儀,不僅對此心馳神往,也開始有樣學樣,不僅大興土木,還照搬了石虎的濫殺作風,蜀地人民苦不堪言。

到了公元343年,李壽突然暴斃,人們以為終於可以鬆口氣了;然而,接班的李勢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逼殺親弟、誅殺大臣;公然在民間強搶民女,無論對方是否有家室……他沒折騰幾年,曾經安定祥和的成漢政權徹底大變樣,軍民離心離德、朝野眾叛親離,政權已岌岌可危。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而恰在此時,東晉出現了一位敢打敢拼的將領:桓溫。

在李勢胡作非為期間,桓溫已經擔任了東晉的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還兼領領護南蠻校尉,幾乎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全部兵權。他跟那些熱衷空談、不求進取、渾渾噩噩的大多數門閥世家高官不一樣,一心想創造一番偉業,結束疆土分崩離析、各自為政的亂局。

而隔壁成漢政權連年混亂的現狀,無疑讓桓溫看到了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公元346年,經與幕僚商議,他定下了率領精兵一萬奇襲成都、攻敵不備的戰術。11月,他給朝廷上書一封、請求伐蜀;但鑑於朝廷那波人一定會嘰嘰歪歪、研究許久,他壓根沒等批覆,奏摺遞上去後立即領兵動身。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由於晉軍的行動極為突然,直到他們進入成漢境內,李勢才得到軍情,於是急忙調兵遣將前去抵擋。

然而桓溫的動作超乎了成漢的想象,他留下一部分人在彭模看守輜重,自己帶著不足萬人的步兵長驅直入,沿路連戰連捷,成漢前去阻擊的部隊潰不成軍,紛紛逃回成都。

公元347年3月,桓溫抵達成都附近的笮橋,孤注一擲的李勢糾集全部兵馬出城迎敵,雙方爆發了決戰。

由於在家門口作戰,成漢軍人殊死抵抗,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加上雙方數量懸殊,起初晉軍一度受挫,不僅前鋒部隊被擊敗,連參軍龔護也當場戰死。桓溫正率領主力向前拼殺時,冷不防一支冷箭射來,差點射中他的腦袋。

見到這副陣勢,晉軍不禁心生懼意,連桓溫也猶豫了起來,於是他決定好漢不吃眼前虧、先行退兵,其後再從長計議。

戰場上傳錯了軍令,反而扭轉了敗局?桓溫伐蜀,一場奇蹟般的勝利

當時的軍隊傳遞命令,主要透過擊鼓,進攻、撤退的鼓點完全不同。在收到桓溫擊鼓退兵的指令後,不知是聽錯還是緊張,擊鼓官竟然敲起了前進的鼓聲。

桓溫帶兵向來嚴格,在聽到進攻的鼓點後,將士們縱然害怕,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同時,部將袁喬也抽劍大呼,督促眾人奮勇殺敵。於是,晉軍上下鼓足勇氣、奮力拼殺。

面對殺紅了眼的這群人,原本就對李勢心存不滿的成漢軍人很快洩了氣,沒抵擋幾下就紛紛崩盤。桓溫乘勢猛攻城池,城內的大臣無心戰鬥,大開城門投降,成漢政權覆亡。

古人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成漢軍隊數量處於絕對優勢,並且擁有主場之利,然而統治者無道,導致人心盡失,失去了最關鍵的“人和”因素;桓溫遠道而來、兵力不足,然而勝在東晉正統的身份、上下一心的鬥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最終創造了奇襲平蜀地的壯舉。

一戰收復失去了近五十年的巴蜀地區,桓溫創造了西晉滅亡以來司馬氏朝廷最顯赫的戰功,由此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開啟了自己更加激進的北伐之路,但也逐漸成為了一個敢於聲稱“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的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