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三人從虎笑魏王

曾參殺人說嬴蕩

莫譏他人空思慮

猶憶周公憂斷腸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

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嬴蕩對大將甘茂說:

“本王有個心願:想乘著車輦,透過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

這句話就和楚莊王問鼎一樣意圖明顯。

甘茂心領神會,便說:

“我請命出使魏國,與魏國商量共同出兵攻打韓國三川之地”

秦武王應許了甘茂的請求,並指派向壽,作為副手陪同甘茂出使魏國。

抵達魏國不久後,甘茂就派向壽回去給武王答覆,說:

“魏國已經同意了,但我認為這仗不能打。”

秦武王便趕到息壤迎接甘茂,問他為什麼這麼說。

——————

聰爸嘚吧嘚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被刻畫成一幅魯莽、好力、寡智的負面形象,甚至有點粗鄙。

但事實上,秦武王若能多執政幾年,秦國統一大業將會大大的提前。

賈誼的《過秦論》中寫道:“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這才有了“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而《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武王元年,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秦武王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使得魏太子來秦朝見。

僅僅4年,秦武王就完成了很多諸侯、霸主一生都沒有做到的事。

所以,秦武王的諡號中的“武”,實至名歸。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諡號為“武”的君主屈指可數,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等等,哪個不是英武不凡?哪個不是一代人傑,千古傳頌?

就因為秦武王好力舉鼎,導致自己斷脛而死,驅逐張儀,就能抹殺他的功績?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

甘茂回答說:

“韓國的宜陽,是個大縣,雖然名義上叫縣,其實是個郡。

土地寬廣,兵強馬壯,城牆高固,城內財物儲備豐厚。

現在大王要我千里行軍,面對險惡地勢去攻打它,困難可想而知。

而且,我還有其他方面的憂慮。”

接著,甘茂就講了一個故事,他說:

“從前,曾子,也就是曾參,住在魯國的費地。

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

有人就跑去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

他的母親根本不相信,在織布機旁神情泰然自若。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人來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

他的母親仍然安靜的織布,神情不變。

不一會,又有一個人告訴他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

這個時候,曾參的母親扔下織布的梭子,跳下織布機,翻牆逃走。

大王,我的品德和賢能比不上曾參。

大王對我的信任,肯定也不如曾參的母親那麼信任曾參。

可秦國打我小報告的,恐怕不會只有三個人。

我很擔心大王也像曾母扔織布梭一樣,懷疑我啊。”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

聰爸嘚吧嘚

曾參,又稱曾子,孔子晚年弟子,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儒家五聖之宗聖,七十二賢之一。

曾參殺人,同時期的魏惠王(卒於公元前319年)也有過同樣的事蹟,叫做三人從虎。

魏國大臣龐恭,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

臨行前,他對魏惠王說:“今天有一個人說街市中心有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惠王說:“別鬼扯”

龐恭說:“又有一個人來說街市中心有老虎,您信麼?”

魏惠王說:“我會有些懷疑”。

龐恭說:“如果又出現了第三個人說街市中心有老虎,您信麼?”

魏惠王說:“我當然會相信了”。

龐恭於是說道:“街市中心明顯不可能會有老虎,但是經過三個人的傳播,就會有很多人會相信街市中心會有老虎了。

現在我要去趙國邯鄲,邯鄲距離魏國大梁相去甚遠,比王宮離街市中心遠得多,而非議我的人也遠遠不止三個人,因此,請大王明察。”

魏惠王大笑道:“這個我心裡有數,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龐恭剛陪著太子離開,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誣陷他。

剛開始時,魏王還會為龐恭辯解,誣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為真。

等後來龐恭和太子回國後,魏王卻再也沒有召見過他。

故事好看,道理好聽,但事情卻不那麼容易做。

現代社會,造謠成本太低,謠言傳播起來太過於迅速,造成的影響往往容易脫離最初的意願,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因此作為我們個人,還是要認真分析,謹慎思考,不信謠,不傳謠,以己度人,少犯錯誤才能少惹麻煩。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

接著,甘茂又講了一個故事:

“當初,魏文侯讓樂羊帶兵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

樂羊滿心歡喜回到魏國,到處炫耀他的功勞,想著該怎樣向魏文侯論功請賞。

而魏文侯只是把兩個箱子賞賜給了他。

樂羊看了箱子裡的東西后,嚇得連連跪拜。

原來箱子裡全部是別人誣陷他、誹謗他的小報告。

樂羊一連兩次行跪拜大禮,心悅誠服道:

‘攻打下中山可不是我的功勞,全靠主上的英明啊。’”

——————

聰爸嘚吧嘚

為什麼樂羊匍匐跪拜不已?

他真的是後怕吧。

這久攻不下的三年裡,如果魏文侯真的聽信了那兩大箱誣告信中的一封,那麼樂羊就不會有攻破中山國之功,反而可能會因此而喪命。

試問誰不會驚出一身冷汗?

三人從虎、曾參殺人,如何做到用人不疑,又如何做到取信於人?

——————————————-

甘茂講完這兩個故事,繼續說道:

“大王,我原本是楚人,流落秦國,幸得大王賞識。

在秦國朝堂之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根基。

而這次攻打韓國,樗裡子和公孫奭二人,肯定會以韓國國力強為理由,夥同群臣來爭議攻打韓國的得失。

不同意的臣子多了,大王一定會聽從他們的意見,命我撤兵。

這樣就會造成大王欺騙魏王的後果。

與其這樣,還不如現在就不要去攻打韓國”

秦武王聽後,堅定地說:“我向你發誓,我不會聽他們的閒話的,我們可以指天盟誓。”

於是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訂立盟約。

——————

聰爸嘚吧嘚

樗裡子,秦惠文王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秦武王的叔叔。

公孫奭,秦昭襄王大臣。少與王同衣,長與王同車。

甘茂說自己是楚人,鬥不過這些王室宗族,這是在賣慘,但也是在陳述事實。

————————-

於是,甘茂帶兵包圍宜陽,猛攻五個月,未能攻破。

果然,樗裡子和公孫奭提出了意見,他們認為宜陽久攻不下,會給秦國帶來災難。

秦武王感到不安,想召回甘茂,撤軍。

甘茂沒有作任何辯解,只回復了一句:“息壤在彼。”

秦武王大悟:“我們在息壤有過盟誓。”

於是秦武王沒有撤軍,反而給甘茂增派援軍。

甘茂得到增援後,再次發動猛攻,斬首六萬,終於拿下了宜陽。

——————

聰爸嘚吧嘚

聰爸一度非常腹黑的覺得,這一切都是甘茂的設計。

包括甘茂主動接活、出使、勸阻、講故事、立誓,都是鋪墊。

直到宜陽久攻不下,政敵樗裡子和公孫奭聯手攻擊。

這段大戲才真正按照甘茂最初的設想繼續,轉到前面鋪墊的息壤盟約上面。

然後攜宜陽之功,加強秦武王對自己的信任。

姑且算是聰爸以小人之心胡亂揣測吧。

不過秦武王這種用人不疑的處事方式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並不像電視或歷史印象中的那種魯莽粗鄙的形象。

————————-

秦武王終於得償所願。

他乘坐車輦,通過了三川之地到了周朝國都,直奔周室太廟,前往觀摩九鼎。

後來,秦武王與手下力士孟賁鬥力舉鼎,折斷脛骨,氣絕而死。

隨後,群臣迎回身處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即秦昭襄王。

再後來,向壽和公孫奭因為朝堂上的事情,和甘茂起了矛盾,他們常在秦昭襄王面前說甘茂的壞話。

向壽是秦昭襄王的母后秦宣太后羋八子的親戚。

因此,甘茂深感恐懼,怕有不測,於是乘著帶兵打仗的機會逃亡到了齊國。

——————

聰爸嘚吧嘚

歷史上甘茂的名聲反而不如他的孫子,十二歲的宰相,甘羅。

但不可否認的是,甘茂也屬於名將之一了,官至宰相。

一個可用之才,秦武王就能信任,秦昭襄王就不信任。

還有前面更多英才們,吳起,商鞅,樂毅,張儀,蘇秦,都或多或少遇到這樣的問題。

到底怎樣做到用人不疑?到底又如何取信於人?

這恐怕是千古以來困擾君主臣子的首要問題了。

即使品德忠誠如周公,也有恐被人質疑,惶惶不可終日之時。

但歷史上更多的是潛伏許久終於爆發出司馬昭之心的各類奸雄們。

如何才能有答案?

沒有答案的,姑且只能:

沒有利益衝突的,待人以誠。

有利益衝突的,各憑本事吧。

——————-精彩往期內容,敬請點選關注——————。

啼笑皆非的禪讓導致六國混戰,千金買骨招來賢才,實現完美復仇

張儀系列之二:信口雌黃、楚王兩次中計;攜功而歸,張儀客死他鄉

生掌六國相印,死被五馬分屍!一本書走天下,譭譽參半的縱橫家

一場可能並沒有發生的戰役,卻是一場讓魏國永失霸業、由盛轉衰的戰役:馬陵之戰

五馬分屍渾不怕,我以我血薦軒轅    商鞅系列之結局:商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