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線上等,怎麼才能打敗仗?

強秦:線上等,怎麼才能打敗仗?

通鑑時間線:

公元前366年,秦敗韓、魏於洛陽——公元前307年,秦拔韓宜陽。

秦國人,基因裡有長期與戎狄作戰的兇悍。

遙想當年,非子,武公,這些贏氏的先輩們,每一代的使命就是跟渭河平原上和隴西山區、陝北山區的各部落打仗。

統治渭河平原,是數十代人的篳路藍縷。生存環境艱難,所以秦人全民皆兵,人人能戰。

赳赳老秦是也。

實際上,在秦國政治安定的時候,在對外作戰上,是很少吃虧的。

秦穆公時,殽山之戰全軍覆滅,足夠慘。敗在遠征,敗在險地,敗在外交不力,鋌而走險。後來,在秦穆公時,就完成了對晉國的復仇。

再之後,就是戰國初期,魏國崛起,恰逢秦國幾代君主繼承順位混亂,在戰國第一軍事家吳起面前,絲毫沒有還手之力。

秦獻公以前的幾十年,秦國就彷彿沉睡的雄獅。然後,秦獻公喚醒了它,從此勢不可擋。

我們前邊聊過,秦獻公時,為了爭奪河西平原,打了三仗——與韓、魏戰洛陽、與三晉戰石門山、與魏戰少梁——三戰皆勝。

強秦:線上等,怎麼才能打敗仗?

其中,與三晉的石門山之戰,斬首6萬,印象中應該是《資治通鑑》和《史記》第一次精確記載斬首人數。

秦獻公初步變法,秦軍已經戰無不勝。商鞅徹底變法之後,秦軍的戰鬥力就更是天下無敵。

秦孝公時代,看一組戰事簡報。

公元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公元前354年,秦敗魏軍於元裡,斬首7千,取少梁。

公元前352年,秦衛鞅伐魏,圍安邑。

公元前351年,秦衛鞅圍魏固陽,降之。

公元前340年,秦衛鞅伐魏,以詐劫公子卬。魏惠王獻河西之地求和,魏國遷都大梁。

繼續戰無不勝。且完成秦孝公繼位時的振興秦國計劃——收回河西平原。

而到了秦惠王時期:

公元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公元前332年,魏國獻上陰晉,求和。秦該陰晉為寧秦。——陰晉這個地方,剛好在秦東出走黃河通道的西口。拿下這個地方,就敲下了魏國遏制秦國的橋頭堡,其意義絕不亞於收復臺灣之於打破美帝第一島鏈封鎖的作用。

公元前330年,秦伐魏,取焦、曲沃。

公元前329年,秦伐魏,渡河,取汾陰、皮氏,拔焦。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華、張儀取魏蒲陽。後用蒲陽換魏國上郡十五縣。

公元前324年,秦張儀伐魏,取陝。

公元前322年,秦伐魏,取曲沃、平周。

公元前319年,秦伐韓,取鄢。

秦惠王時期的目標很明顯:

蠶食魏國,開啟通往中原的黃河通道

其中,陝、曲沃、焦都在現在的三門峽市境內,基本上可以認為是黃河通道的東出口。過了三門峽,再往東就是韓國的地盤了。

強秦:線上等,怎麼才能打敗仗?

所以,公元前319年,秦惠王去世的前夕,秦國派大軍去韓國腹地觀光旅遊了一番。

秦惠王一代,打通了秦東出的北道!任務達成!

接下來,不必想,韓國該倒黴了。

秦惠王去世後,兒子秦武王繼位。

本篇是個清點篇,本來不打算談個人。但秦武王這位爺,太過奇葩,必須說兩句。

這位爺是個大力士,也喜歡跟人比力氣。善遊者溺,善騎者墜,各以所好反自禍。這位爺最後也死在跟人比賽擼槓鈴上!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繼位的第四年,他和手下一個叫孟說的大力士比賽舉鼎,結果經脈斷絕而死。

他在位時期,就打了一仗——讓甘茂帥軍伐韓宜陽。

怎麼又是宜陽?這裡得交代下。秦惠王時期,對外政策是,軍政外交相表裡,經常會打下一座城,再送出去交換利益,一些離本境較遠、不易於防守的通常打下來沒多久就又送出去了。

宜陽之戰不容易。宜陽是韓國最重要的城池,是韓國對抗秦國的必爭之地。

強秦:線上等,怎麼才能打敗仗?

看上圖,以我們現在的地圖看,從三門峽向東,自然是走澠池、新安到洛陽最好走。

但當時的記載,通常向東南走殽山之戰這條路,再往東,就是宜陽。極大的可能是,當時澠池、新安這條路沒那麼方便。

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測,尚待論證。退一步說,宜陽這個位置,足以覆蓋新安、洛陽、伊川一帶。

所以,對秦國來說,拔掉宜陽這顆釘子意義重大。

宜陽之戰打了大半年,秦武王在後方還向前線增了一次兵。最後,公元前307年,秦軍斬首6萬,拔韓宜陽!

截至目前,秦軍是不可阻擋的,不在乎將領是誰,不在乎國君是誰。

怎麼才能打敗秦國呢?全世界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卻沒有答案。

你有嗎?

不如思考下,秦國是否該繼續東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