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前言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大同、宣府,隨著拱衛京城最重要的兩鎮城池落入敵手,北京城內官民惶惶不可終日,流言四起,皇宮內,大臣與皇帝亂成一團,前線告急的奏疏如雪片一樣飛來,卻毫無辦法。。。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

最後時刻:3月19日拂曉,紫禁城內外燃起大火, 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皇帝知道大勢已去,說:“諸臣誤朕,國君當死社稷,二百七十年之天下,旦日棄之!”最後於景山自縊。年僅34歲。臨死時,留下遺言: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著年輕的皇帝殉國,

中國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滅亡。

給後人留盡了無數的惋惜。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其實小編認為,在崇禎十七年之前,崇禎皇帝有三次選擇,即使不能挽狂瀾於既倒,至少可以為王朝的喘息增加時間。

一、楊嗣昌的上書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楊嗣昌是明末重臣,字子微,湖廣武陵人。崇禎十年出任兵部尚書,次年入閣。深受皇帝信任。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局,他對內鎮壓農民起義,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後來這一策略被侵華戰爭時期的岡村寧次學習,從中得到啟發,展開了鐵桶圍攻計劃)。如果執行得力,這會是絞殺農民軍的利計。崇禎十二年,他在一月與七月兩次上書,主張對女真議和,希望將精銳的邊軍以及大批的遼餉供作平定內亂之用。但遺憾的是,由於言官們認為這是屈服於建虜,群情激奮,紛紛上書彈劾楊四昌。楊思昌被迫以總制湖廣軍務的身份,前往湖廣主張圍剿事誼。崇禎十三五月,疾病交加的楊四昌聯名江西巡撫萬銘上書請求“羈縻於外,以圖喘息”。但是上書石沉大海,無果以終。最終,明王朝內外交急,國破君亡。

楊嗣昌的計劃可行嗎?

答案是

可行。

可行性分析

(一)

內外矛盾疊加,帝國的國力只能支撐單線作戰。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小編根據《明史統編》統計了一下,結合《中國經濟史》的部分內容,得出了一個結論,崇禎十年,當時乃舊聽從中央政府命令的(指能夠徵兵役、較多完稅、任免官吏者),僅有63府(不完整),80州,411縣,估計人口在2000萬~3000萬之間,朝廷可徵到的稅折銀為300萬兩,而各項費用包括軍費早已超過了600萬兩,每年防北及遼餉為160萬兩,早已入不敷出,明軍可作戰者,已經不上20萬,軍力早已透支,不可能支援兩線作戰。

(二)

女真受災,有意言和。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中國明朝的小冰期不光葬送了明王朝,也使得本來興旺的後金遭受了持續性的自然災害。《清史稿》與《後金史(滿文)》記載,從努爾哈赤末年一直到崇德六年,東北地區持續性的凍雨以及洪水災害,使女真人口下降了1/3。同明朝持續性的作戰,也使遼東地區叛亂四起。在數次塞庫倫大臣會議上,都有大臣希望能同明朝議和,展開互市交易。雙方的意向,使議和有了機會。

(三)

農民起義勢如烈火,越燃越旺。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崇禎八年,起義軍會師於河南滎陽,兵分三路,一部入陝西,一部進山西,一部攻鳳陽,並一舉焚燬明皇祖陵。高迎祥犧牲後,義軍分為兩支勁旅:分別是活動在中部的張獻忠,以及流動作戰在西北的李自成。崇禎十年,李自成攻入四川,攻克城池四十餘座,使得四川一半州府與中央隔絕,同年李自成攻入甘肅。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全殲明軍主力左良玉部,次年攻入四川。到崇禎十三年,起義烽火席捲了整個西北以及西南、中南,以至於崇禎皇帝在罪己詔中說:“天下之半,悉盡賊寇”。

(四)

皇帝的態度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這位勤政節儉,但又剛愎自用的皇帝,對同女真議和也琢磨難定。事實上,無論是對待同女真人議和,還是南遷,崇禎皇帝態度都是一樣的。他的內心渴求延緩時機,但卻又受制於言官們的言論,以及自己所想象的後果。他在給楊嗣昌的答覆中,已經寫下了“可”字,但是在收到朝臣如水般的彈劾奏章時。又對楊嗣昌說“不要再提了”,卻又數次在平臺召對時言及此事。。。諸如此類的事情還很多。帝國的命運掌握在他的手裡,但是真的掌握在他的手裡嗎?甚至連他自己的命運他都難以掌握。多疑的性格,使他難以果斷絕決。最終被迫接受了命運的審判。

最後的漢人皇帝,怎樣做才能挽救他的王朝?(一)

用辯證唯物法來說,做事情要統一兩點論與重點論。東北的邊患是外部矛盾,大明的農民起義以及腐敗的朝政是內部矛盾,也是主要矛盾。當同時解決兩個矛盾不可能時,優先解決那個?自然不言而喻。

下一篇

李自成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