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司馬懿算壞人嗎?不算,他活短點,名聲估計和諸葛亮差不多

談司馬懿,大多數人都會說,這貨太能忍了,簡直一烏龜。

這說法絕對正確,熬死曹家幾代人,最後熬出頭成了帝王。

正是這能活,讓他熬出頭,最後成了帝王,也讓他和他建立的晉朝後續名聲臭不可聞。

但,這真是司馬懿所想嗎?

誰也不想做臭不可聞的存在,史書的丹青刻印上那一筆筆罵聲,可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

晉朝滅亡後,多少姓司馬的都改姓不就是明證嗎。

他們並不以這個皇族姓氏自豪,反而很委屈。

說這些,其實想詮釋的是,司馬懿也很委屈,他的委屈就在於,他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反而曾是一個大大的忠臣。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司馬懿劇照)

讓他一步步走上權臣,奸臣,叛臣道路的,恰恰是曹魏君王們。

這要從曹操活著的時候說起。

曹操活著的時候,為了徵辟司馬懿,很費了一番心思,因為司馬懿並不願意出仕曹魏,反而寧願在家,待時而動,做個逍遙自在的讀書人。

但家世還有才華,讓他名聲太盛,這樣的人如果在野,即是人才的損失,也是不安定因素。

中國古代一直都講究收納民間的

“志勇豪傑”

之士,為的就是社會的安定。

由此,才有李世民在科舉後

“天下英才入吾彀中”

的感嘆出現。

一個有才華的人,不肯入仕,就是一份危險。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霸氣老闆曹操)

於是,不管願意不願意,司馬懿都成了曹操的下屬。

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地位非常低,雖然屬於貼身秘書官一樣的人,但待遇僅僅六百石,品級也不過和七品縣令類似。

雖然給了曹操看上去不錯的建議,但卻不被曹操所重用,反而有刻意壓制的嫌疑。

按帝王權術分析的話,這是曹操故意為之,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後人建立屬於自己的班底。

司馬懿也在曹操刻意為之的想法下,隨後致力於傍曹丕的大腿成了曹丕太子黨的一員。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當了太子黨,就意味著跟潛在帝王同進退。

果不其然,曹丕稱帝之後,他和陳群一起成了“錄尚書事”,終在曹魏中樞高層站穩了腳跟。

也就是說,曹丕的信任和提拔,才是司馬懿仕途逆轉的關鍵因素。

但,曹丕真的對司馬懿特別放心,特別放權嗎?別被電視劇誤導了,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曹丕當政的時候,司馬懿可說是

位高權不重。

所謂軍政大權,一般都是先有軍後有政,軍權無疑是比政務權更敏感更有力的存在。

司馬懿在曹丕時代,就是那種只有政務權卻沒有軍權的存在。

當時主政曹魏軍方的都是如

曹真、曹休、夏侯玄、夏侯尚

這樣的遠支宗室,近支宗室和外姓人根本沒有直接掌握軍權的可能。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曹丕)

這也和曹丕的心思有關。

奪嫡之戰的慘烈,還有對親兄弟的不信任,勳貴的隕落,外姓人的不信任,讓曹丕能信任的只有關係好的遠支宗室。

以上原因,讓哪個時候的司馬懿,表面上做事兢兢業業,內心裡估計也從未有過奪權的心思,是絕對的一等一忠臣。

因為他既沒有能力去踐行野心,曹丕的信任也沒外因讓他生出不滿。

這信任貫穿曹丕時代始終,幾乎從未有變過。

為何曹丕會如此信任司馬懿,其實也是有多重因素的。

首先:司馬懿家族對曹操有恩,當年要不是司馬懿爹司馬防提攜,曹操仕途不會那麼順利。

其次: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一直都是曹魏嫡系臣子,漢末主政地方的時候頗有人望,還有一隻不小的聽命於他的武裝力量,被曹操引以為外援。

再次:司馬懿和陳群一起主導了“九品中正制”改革,成了當時世家大族在朝的代言人,是穩定曹魏局勢,需要聯合的力量,信任他們等於對世家釋放善意。

最後:曹丕知曉自己的後代水平如何,需要培養一個忠誠的嫡系幫助後人。

這就是曹丕對司馬懿如此信任的根源,即有家族因素在內,也有政治訴求和現實需要在內。

而司馬懿在曹丕死後的做派,也無疑驗證了曹丕的眼光很準很準,他確實成了曹魏仰仗的柱國之臣。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曹操和曹丕的眼光都不錯)

司馬懿不負所望,將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條,讓曹丕升起了讓他帶兵試試的念頭。

眼見曹丕如此信任讓自己帶兵,司馬懿並沒遵從,反而堅決不受命,反而是曹丕用言語讓司馬懿寬心,才不得不從。

帝(司馬懿)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帝告辭。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晉書·宣帝紀》

試問,如果一個一心想奪權的人,見到這機會,即便推辭,會真心不受嗎?

很多人肯定會說,這是曹丕的帝王心術,這點上我絕不反駁,這當然也是有道理的。

唯一可惜的是,這柱國之臣太能活,而自己的後人們,一個個卻爛泥扶不上牆。

曹丕死後,繼承位置的是魏明帝曹叡。

曹睿其人,算得上能力非常,他在世的時候,依舊延續了自己爹曹丕的執政理念,

不讓近親宗室和外姓人掌握軍權。

這從他執政早期的兩個大將軍曹休、曹真出生都可以看出來。

但人算不如天算,無論曹真也好,曹休也罷,死的時候都不過40多50歲左右,和司馬懿73歲的壽命比,少了20多年。

他們倆死得如此早,讓曹叡無奈啊!

符合條件又資歷夠能力夠的就那麼幾個,一個個英年早逝,諸葛亮又不停扣邊,這咋整?

無奈的曹叡只能暫時放棄了曹丕時代留下的政治傳統,讓外姓人司馬懿帶兵對峙諸葛亮。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唯有司馬懿可以對付諸葛亮)

這一對峙,就給了司馬懿名正言順接觸軍權的機會。

這狀況的出現,是司馬懿刻意為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不可能暗殺曹真、曹休。

所以說,司馬懿領兵這事,完全是一場意外,司馬懿並沒有刻意去做什麼。

這毫不刻意的順勢而為,就等於否認了他內心中有致力於奪權的動機。

至於為何後續司馬懿帶兵,越來越穩,軍權越來越大,則不得不說,司馬懿牛啊。

古人云“出將人相”,人臣之極,

司馬懿就是這樣一個既能當相也能為將得文武全才。

新城之戰剋日擒孟達、關隴抗蜀對壘諸葛亮、五丈原之戰熬死孔明。

這一系列戰果,那個時候的曹魏,除了司馬懿,誰能成?

戰爭勝利,是武將塑造威望的基礎,是軍權穩固的根源,更是他獲得軍隊支援的關鍵。

司馬懿的戰功,讓他無論願意與否,他在軍隊中的政治影響力都不斷提升。

再加上曹魏政權中,指望能出現的英才一直後續無人,就讓無奈的曹叡只能仰仗司馬懿,等待新的能替代司馬懿的人才出現。

哪個時候的曹叡,看司馬懿就是一個能臣,一個幫助自己穩定天下,穩定完了之後,交還兵權的過渡性人物。

他唯一需要急切的就是,這能接過司馬懿兵權的人物,何時能出現。

這也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就被明升暗降的根源所在。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曹睿的刻意打壓)

當他從大將軍被升為太尉後,曹叡就已經在有意壓制,進而提拔新人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

原本以為諸葛亮去了,就沒人可以威脅到曹魏政權的穩固。

誰曾想,遼東出了個公孫淵,給了司馬懿又一次重掌軍權的機會。

當了太尉沒多久的司馬懿,在新崗位享受閒暇沒幾天,遼東就造反了。

幽州刺史毌丘儉搞不定公孫淵,讓曹叡不得不命令司馬懿再次出征。

司馬懿又一次獲得了軍權。獲得軍權之後的司馬懿,在經歷過明升暗降的政治手腕後,哪有不知曉曹叡權術算計的心思。

這一仗依舊打得漂漂亮亮,徹底平定了遼東!

打完仗之後,司馬懿一舉奠定了軍中第一人的威望,但這是好事嗎?

深諳政治的司馬懿知曉不是好事,才有後續撫卹將士的時候,不斷將功勞還有撫卹等等事,全部歸功於魏明帝曹叡的因由出現。

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告訴曹魏所有將士們。

是魏明帝曹叡給了我一切,也給了你們一切,要感恩帝王而不是感恩我!

司馬懿在勝利之後的自保之舉,曹叡看到了,也記在了心裡。

由此才有後來曹叡託孤時候的貌似言真意切。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滿含算計的託孤)

曹叡託孤時,經歷了不少的爭鬥,最後成了一場充滿算計的演繹場。

按照原本的意思,曹叡希望託孤的人是燕王曹宇,但司馬懿的勝利,還有勝利之後的自謙讓曹叡有點惶恐。

在他臨死之前,下的最後一道詔書是,罷免了燕王曹宇的一切軍職,拜曹爽為

“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這相當於將曹魏軍政大權,盡數交給了曹爽,也相當於給司馬懿找了個除帝王外的新老闆。

這樣的事情做完,我們換司馬懿的角度想問題,會不會覺得很委屈?

剛剛幫你打了一場大勝仗,還透過各種方式避嫌宣揚帝王的威望,以求自保。

你依舊如此不信任我,還給我找個除了幼主之外的新老闆。

寫到這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司馬懿在這一刻心裡肯定很不舒服。

最後這不舒服,在曹爽主掌大權之後,因為各種被壓迫,還有生命受到威脅,變成了異形。

曹叡死後,曹魏政權是遠支宗室曹爽負責輔政!

原本帶兵打仗無往不利的司馬懿,徹底被突擊提拔成軍政一把手的曹爽取代。

當了軍政一把手的曹爽,也立馬將曹叡擔憂的問題給解決了。

司馬懿又一次被明升暗降,成了有名無實的大司馬,後續更進一步,成了有名無實的太傅。

太尉、大司馬、太傅,

連續三次明升暗降後,司馬懿的地位節節高,兵權卻節節低,但政治資本和軍中的威望,卻因為這一次次打壓,迎來了觸底反彈。

如果那一刻的曹爽,不那麼咄咄逼人,弄的司馬懿裝傻充愣避禍,也許司馬懿還是不會反。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跋扈將軍曹爽)

但他遇見的是曹爽,一個致力於做壞事,致力於得罪人的存在。

飛揚跋扈,囂張不可一世的曹爽,在打壓了司馬懿之後,還不消停。

用人上,提拔自己親近的人,不顧小節,不顧是否廉潔。

軍事上,一意孤行出兵伐蜀。

政治上,居然將郭太后遷往永寧宮軟禁。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侵犯了朝堂之上原屬世家大族的核心利益還危害了曹魏的國家利益。

胡作非為的曹爽,讓本就和世家大族同氣連枝的司馬懿,迎來了盟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尉蔣濟。

一場朝堂政爭,從司馬懿和曹爽的鬥爭,轉變成了曹氏宗族和世家大族的鬥爭。

最後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獲取世家支援的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

而且幹得乾脆徹底,殺了曹爽為首的無數人。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

(這段話很有道理)

縱觀司馬懿在曹魏仕途經過,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好人如何一步步被逼成奸臣的。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不得重用也沒啥野心,在曹丕手下頗受信任卻不願染指軍權,在曹睿手下成了柱國之臣卻依舊選擇避嫌,最後再曹爽可以壓制下,終於爆發。

引發司馬懿心態變化的,是地位步步提高之後的勢力之別,何嘗不是生命面臨危險之後的絕地反擊之舉。

初心上看,司馬懿並不壞!

但所有的權利和慾望,在最後匯聚成漩渦,吞噬了司馬懿的初心,也讓他成了權臣。

他的心路歷程和曹操何其相似。

如果他死得早點!

在曹丕時候去世,他會成為文臣典範,被人祭奠。

在曹叡時候去世,他會成為出將人相的偉大人物,不輸諸葛亮。

由此觀之,活得久是除了權利之外的另一原罪。

諸葛亮和司馬懿比聲譽,真讀史實可知,司馬懿是滿腹委屈無處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