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對明朝最多的評價,有不少的人認為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銀河中,明朝時最有骨氣的王朝,即使他沒有秦漢時期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威武,也沒有唐宋時期歌舞昇平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的繁華盛世,但是這也阻擋不了網友們對明朝的崇拜。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解密明朝為什麼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以及明朝真的是最有骨氣的王朝嗎?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既然是對明朝有大家自己的評價,所以我們首先要證實的也是在前文我們所提到的

“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到底是為什麼。

雖然我們沒有秦漢強大的軍隊實力也沒有唐宋時期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我們從未向誰低過頭,而對於不論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的秦漢時期,還是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唐宋時期,他們曾經都進行過這幾項運動。而對於明朝來說,即使再困難,也從沒有過,所以說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為什麼說明朝絕不和親呢?因為明朝時朱元璋創立的,它的口號就是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而對於和親壓根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把胡擄趕出去,和他和親那更是巨大的恥辱。

反觀其他的王朝,漢朝有昭君出塞,隋朝的義成公主遠嫁突厥,還有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雖然她們的愛情故事都很動人,但是這也掩飾不了在這美好的愛情背後,是一個王朝的無能。

如果一個王朝足夠強大,有底氣,有毅力,有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孩子遠走他鄉。而明朝做到了,它以和親為恥,他從沒有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而犧牲自己的血親骨肉。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而對於不賠款、不割地他們更是有話語權。

對於賠款割地,我想清朝最有發言權,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進而簽訂《南京條約》籤香港島給英國,再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又是賠款割地,還有後來的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這更使得我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雖然最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的《辛丑條約》並沒有割地給其他國家,但是依舊賠款9。8億兩白銀給了其他的十幾個國家。中國也因此也真正的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也是我國最後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原因。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而在明朝,那不是靠割地賠款求原諒才有的太平盛世的,而是真正的靠實力。他們打強擼,趕走胡人。

在明滅元朝時,朱元璋先統一江南,而後又向北進攻,最後奪取了全國的政權,也算得上是南征北戰了。而明朝之後的皇帝,也是如同他們的祖先一般能征善戰。

明朝的名將也很多,是僅次於唐朝的。

唐朝的名將似乎很多,有李靖、李晟、李光弼、郭子儀、王忠嗣、王忠嗣、薛仁貴、裴行儉、蘇定方、李孝恭、李勣等等,而明朝的十大名將分別是王守仁、李文忠、傅友德、李如松、戚繼光、常遇春、徐達,如果沒有這十大名將,也許明朝也不會存在那麼長的時間。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而明朝也為了江山社稷,打過不少的戰爭。我們都知道元朝屬於蒙古人創立的,而這些遊牧民族尤為善戰,與他們打仗拼的就是實力與耐力。在明朝初年,為了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我們上面提到的十大將軍沒少賣力。

首先是明軍北伐河南之戰,而這場戰爭也為攻克元大都鋪平了道路。

這場戰爭是由朱元璋親自指揮的,而河南地處黃河的中下游,是一塊“肥肉”,所以歷年來都是兵家的征戰之地而朱元璋為奪取河南,首先攻佔了山東,使得元大軍孤立無援。

而除此之外,還有明軍北伐大都之戰,這場戰爭基本摧毀了元朝的統治。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徐達大戰王保保,而這場戰爭,使得明軍掌握了攻略甘肅的主動權。常遇春、李文忠攻開平之戰,雖然說明軍北伐大都之戰,使得他們摧毀了元朝的統治,但是,開平之戰卻是使得明元兩軍攻守易形的重要戰爭。

明軍北京保衛戰,這場戰爭引發的誘因,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那場土木堡之戰。

土木堡之戰,明英宗朱祁鎮在與瓦剌的征戰之中被俘虜,而瓦剌藉此機會嚮明朝廷索要銀兩,最後攻佔北京。而此時的朝堂之上,名臣于謙對軍隊進行整治,最後打敗了瓦剌的進攻,最後使得瓦剌重新俯首稱臣。反觀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他們的首相同樣也遭到了蠻族的圍困,但是他們沒有明朝如此的幸運,等待他們的是滅國的慘敗。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兩句話也反映了明朝是個有骨氣的王朝。在明朝統一全國之後,北方邊患依然嚴重,於是1381年,修築山海關。靖康之難後朱棣遷都南京,但是又由於北方邊患嚴重,朱棣又在1421年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而京師又離山海關很近,所以百姓都傳唱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呢?他講的是崇禎皇帝的故事。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明朝可以說得上是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的叛亂,外有後金的虎視眈眈。

到了1644年,李自成叛亂成功,攻下了明王朝的首都,就這樣明朝將會不復存在,而崇禎皇帝被捕之時表示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明朝:“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不賠款”,解決紛爭全靠打仗

就這樣存在了幾百年的最有骨氣的王朝已然不復存在。雖然明朝也有每個朝代都存在的問題,甚至於明朝的皇帝各個都不靠譜,是個奇葩的皇帝,但是這也不能阻擋他們成為最有骨氣的王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即使這句話有待考證,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否認的是明朝的確在歷史的長河裡存在過,輝煌過。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歷史也將是不完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