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當我們提到和平時,首先會想到它是戰爭和衝突的反義詞,它似乎是一個像天空一樣宏大而悠遠的概念,能讓我們聯想到國家,想到政治、暴力和流轉受苦的難民。這也確實是和平最深入人心的一種解釋。除此之外,我們的腦海裡大概還會浮現出網路上那目光淡泊、身著僧衣的少年照片中醒目的“Love&Peace”(愛與和平)字樣。這也是和平帶給人們較普遍的一種印象:內在的安寧與祥和,是心靈的無衝突狀態。

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但和平不僅僅是指沒有衝突與戰爭,按照“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JohnGaltung)的說法,這種狀態只能稱為“消極的和平”。和平不僅僅如此單一,它還有更富有價值也更為有趣的另一種層次,即“積極的和平”:一種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積極互動、互惠互利的狀態。

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2015年前後,研究科技倫理與影響的人們突然對一個新的名詞“和平科技”很感興趣。雖然不同的機構以儼然開拓一個新領域的姿態紛紛重新定義這個詞,但誰也無法否認,它脫胎於“將科技用於和平”這個樸素的表達,當然這也離不開背後多年來那些在電話、收音機和電視機誕生時就在關注科技與和平的人們的思想積澱。

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當然,大家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想要造個新詞。“和平科技”的提出是基於一個不同以往的背景的——隨著智慧手機在全球的普及,大資料和社交媒體變得無處不在,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的應用日趨豐富。簡而言之,科技每天都在不斷地進化,並變得越來越智慧與複雜,它與和平的關係也就變得更微妙,更有挑戰。

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鑑於和平有消極與積極之分,和平科技的定義也對應地分為兩類:一是透過科技的設計和使用來避免或最小化衝突,即實現積極的和平;二是將科技運用於增強人們之間的積極互動,即加強積極的和平。

這也是一本關於人類第一次嘗試測量和平的書。既然和平是有不同的層次的,如果無法測量,那又該如何控制與干預呢?又因為信任、合作和創新是積極的和平中最突出的元素,所以想要測量和平也就首先需要從測量這三大元素做起了。而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為這種測量提供了可能。

人們為了戰爭發明科技,為何很少有人為了和平發明技術?

在測量和平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嘗試用科技設計促進和平。

科技在促進和平這一話題上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模糊甚至可疑的,人們通常為了戰爭而發明某種科技,很少為了和平而發明某項技術。但和平科技的提出,卻是將維護、促進和平的重任鄭重地寄予在了科技身上。為什麼呢?因為當今科技在人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並且它有能力迅速改變人們的行為,而這兩者在維護、促進和平中都是極為需要的。

和平科技對如何促進和平這個古老問題的“創新”回答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減少或改變人們消極的行為,預防和最小化衝突與傷害;促進並增加人們積極的互動行為。

科技的世界裡沒有上帝,也沒有警察,但是它卻似乎有著比兩者更強大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改變人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