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朱棣造反時,“衝鋒陷陣皆三衛兵”,朵顏三衛替他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棣得位後,也給了朵顏三衛豐厚的回報,雙方一度保持了很好的關係。

可是,最後雙方的關係還是惡化了。朱棣奪位二十年後,對朵顏三衛發起了猛烈進攻!

曾經的戰友,為何會走到這一步呢?

這背後,是朱棣一個重大失誤!

立有大功的朵顏三衛

朵顏族,原為元之兀良哈,元代中葉部分居住在朵顏山地區。

朱元璋取天下後,朵顏元帥府內附。

此後,朱元璋設朵顏、泰寧、福餘三指揮使司,以各部首領自統其眾,歸寧王朱權指揮。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在諸王出賽作戰時,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自然令朱棣垂涎三尺。

朱棣起兵後,決心拉寧王下水,並掌握驍勇的朵顏三衛。

朱棣隻身進入大寧城,與寧王交談,暗中使人厚賂三衛。

安排妥當後,朱棣表示離開,旋即,在寧王送他到郊外後,以伏兵劫持了寧王。

接著,三衛騎兵和其他被拉攏的戍卒一呼畢集,迅速控制了大寧!

隨後,朱棣率領大寧兵馬及三衛兵一起南下,並從三衛中挑選三千精銳為奇兵。

“自是衝鋒陷陣皆三衛兵。成祖之有天下,自克大寧始”。——《明史。三百三十二章》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此後,在朱棣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朵顏三衛立下了汗馬功勞!

“蘊含心思”的厚報

奪了天下,自然要論功行賞,報答人家。

朱棣的回報是:“盡割大寧地”,將大寧地區全部讓給了朵顏三衛。

朱棣給朵顏三衛豐厚回報的背後,是他的小心思。

大寧在塞外,必須駐紮重兵。而且,由於遠離南京,統帥必須有高度的自主權。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可是,朱棣本人就是以擁強兵的藩王造反奪位的!他當然不能容忍北方在出現如當年他和寧王這樣擁重兵的王或將領。

另一方面,朱棣奪位,最後是靠長驅直入,直搗南京取勝的,而建文帝更是不見蹤影!

所以,朱棣很長時間內必須留在南京,繼續發揮南京的首都功能,以實現對全國的控制,鞏固其統治,不可能迅速回到北京。

正好,朱棣奪位之初,蒙古分裂,各部與明的關係都還不錯,暫時威脅不大。

因此,朱棣將大寧行都司內遷到保定,將大寧地全部讓給了朵顏三衛。

如此,一來報答了朵顏三衛的功勞,二來防止了再出現“朱棣第二”,你好我好大家好。

漸行漸遠

不管出於什麼考慮,朱棣給瞭如此豐厚的回報,雙方自然進入了“蜜月期”。

一段時間內,三衛朝貢不絕,朝廷封賞不斷,大家關係良好。

不過,“蜜月”,總是有期限的。

朵顏三衛雖已經歸附大明,但無論是生產生活方式,還是文化認同、血緣關係,或是在地緣上,都顯然與草原各部天然靠近。

當年朵顏歸附,主要是受到傅友德等人北伐的影響,懾於大明兵威。

如今,當年壓在他附近的寧王走了,燕王也走了。

一方面,大明對他的“威”少了。另一方面,大明能提供給他的保護也少了。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夾在蒙古各部與大明之間,朵顏三衛的處境非常微妙。

一方面,他們“陰附韃靼”,借市馬的機會刺探大明情報,幫助韃靼抄掠邊地;

另一方面,當大明譴責時,他又麻溜認錯,貢馬贖罪。

如果說此時三衛還是兩面討好的話,那麼,接下來,他就“沒得選”了。

阿魯臺掌握韃靼實權後,利用與三衛首領的姻親關係,極力拉攏。

另一方面,1416年,阿魯臺控制了兀良哈(三衛)部所據有的遊牧之地。

大明皇帝遠在南京,而阿魯臺控制著他的命根子(遊牧之地),並對你極力拉攏。

如此,三衛“復附韃靼為叛”。

不過,總體上,三衛沒有像阿魯臺一樣公開與大明為敵,關係仍沒有完全破裂。

因此,原本,他並不是朱棣的重點打擊物件。

朱棣的面子

兀良哈只是阿魯臺的依附者,朱棣的主要打擊物件自然是阿魯臺。

1422年,朱棣第三次親征漠北。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朱棣北伐,常常興兵五十萬,耗費極大,因此,此次親征遭到了百官的強烈反對,朱棣堅決否決,堅持北伐。

然而,朱棣北伐,還有另一個特點:線路單一。每次都走一樣的路。

阿魯臺不傻,已經吃過一次虧了,沒必要再吃一次。

於是,阿魯臺遠遁,朱棣勞師遠征,戰果不多。

這下好了,不聽百官勸諫,執意親征,結果勞民傷財卻沒有說得過去的戰果!

朱棣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朱棣把眼睛一轉,盯上了兀良哈。

朱棣表示:阿魯臺這麼囂張,關鍵就是以兀良哈為羽翼!應當還師剪滅!

領導發話了。

兀良哈,由原本可徵可不徵的物件,變成了必徵的物件!

猛烈攻擊

朱棣以步騎2萬,分5路進攻。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明軍轉兵東南,於七月十五進抵,發現兀良哈部數萬之眾正驅趕牛馬車輛西走。

明軍騎兵二話不說,上來就打,朱棣親自率領先鋒殺敵數百,兀良哈部潰散。

此地,一面是山,一面是河。

朱棣率領明軍依山而營,登高瞭望,見兀良哈散而復聚。

朱棣以一部從右翼渡河,斷其後路,一部出左翼夾擊,又提前伏神機弩、火銃於敵潰散必經的森林。

明軍夾擊下,兀良哈潰散,潰兵進入了神機弩、火銃組成的伏擊圈,又被狂揍一頓。

朱棣猛追30餘里,一直殺到兀良哈營地,斬殺部落首領數十人,獲牛馬10餘萬,“夷其營而還”。

兀良哈部眾紛紛請降,朱棣下詔班師。

後續:常年為患

明仁宗即位後,朝廷下詔,令三衛改過自新。三衛頭目來歸,關係一度恢復。

此後,三衛時而謝罪入貢,時而抄掠各地。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後來,正是三衛給瓦剌帶路,引瓦剌大軍進入,才引發了英宗親征及土木堡之變。

三衛南遷,不但屢屢威脅大明,更是常常為瓦剌、韃靼為嚮導,終明一世,始終是大明之患。

沉痛的教訓

朱棣與朵顏走到這一步,正是源於他在封賞時的失誤。

對於崇尚武力的遊牧民族,要想搞好關係,必須建立在“兵威”之下。

三衛當初內附大明,不是因為大明的待遇好,而是大明的兵威!

當時,兵威既足以震懾住他,又足以保護他免受其他各部的掠奪!

可是,恰恰是朱棣對三衛不恰當的封賞,使大明兵威大減!

朱棣應當知道大寧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朱棣要恩將仇報,在北征蒙古部落迴歸途中把朵顏三衛剿滅?

當年,他父親朱元璋對他闡述“塞外防禦”的思想時曾表示:敵人來攻我,要麼攻大寧,要麼攻開平,你們只需兩翼夾擊,就可以殲敵於塞外!

大寧、開平是明北方防線突出於中部的重鎮,由於明軍在此駐有重兵,蒙古如果不攻大寧、開平而攻其他地方,大寧、開平明軍擊其後路,蒙古軍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因此,蒙古必然只能攻大寧、開平。

如此,儘管明北方防線十分漫長,但敵人可以選擇的進攻方向卻完全被限制在開平、大寧,明軍因此可以不再顧此失彼,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

完全掌握戰略主動,大明才有足夠的兵威壓制對手,才可以長期保持與三衛的友好關係。

可是,朱棣拱手將大寧甩出,完全交給三衛。

得到厚賞的感恩之心只是一時的,而安全、利益則是永恆的。

由於大明在塞外力量削弱,大明既不可能控制三衛,更不可能給三衛提供及時的保護!

如此,三衛自然漸行漸遠了!

而朱棣失誤的代價,遠遠不單是失去了三衛這個戰友。

退出大寧,孤立於外的開平也必然不能支撐,整個塞外防禦體系將不復存在!

如此,萬里長城萬里長,敵人想攻何處就攻何處,明軍完全無法預料,將陷入徹底被動!

儘管朱棣本人以攻為守,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失去塞外據點,大明的戰略主動權已喪失!

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可能性多小,他總會發生。——《墨菲定律》

朱棣對朵顏三衛的封賞本身就是極為冒險的。

他企圖透過這樣的安排,既拉攏三衛,又改變朱元璋時期“王子鎮邊”的局面,為此不惜冒險將大明塞外防禦的關鍵拱手讓與朵顏。

其結果是:朋友也沒了,安全也沒有了!

雞飛蛋打!

朱棣確實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這個失誤,不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