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眾所周知,北京建城的時間很早,司馬遷在《史記》中早有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則明確指出:“後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薊縣故城是也。”也就是說,早在西周建立之處,燕國就在今天的北京建立了。

然而,後來的史學家還是抱有懷疑的態度,難道北京建城的時間,能有這麼早嗎?《史記》固然是一部極為重要的史書,但並非沒有紕漏,又是司馬遷一己之力完成的,難免有些瑕疵。只不過,當琉璃河遺址的這件文物被發現後,所有質疑都煙消雲散了。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琉璃河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西部,最初並不引人注意。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有一位叫吳良才的銀行經理在當地收購了一包陶片,但文物界、史學界普遍也只認為此處只是人類早期活動的普通遺蹟而已。

1963年,有村民發現青銅鼎和青銅爵,終於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大規模的文物考察隨即展開,也終於發現了大量城跡以及燕國貴族墓葬區。在琉璃河遺址1193號大墓中,還出土了大名鼎鼎的西周克盉,證明了司馬遷的記載完全正確。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盉是古代的一種酒器,主要是用來調製酒和水的比例,從而得到濃淡味道適中的酒水。關於盉的形狀有很多種,但大體要符合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的特點,而且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線。

西周克盉也是這種形制,它的蓋呈圜頂狀,正中間有一個樸素的半環形鈕。蓋延處還有一個半環形的鈕,就是以它用鏈與鋬相連。盉口向外延展,這叫侈口,並由卷邊,形成方唇。器身相對稱的部分,一邊是倒酒的通道,稱為“流”,另一邊是獸首鋬。

對於紋飾來說,克盉也符合西周初年儉樸的風格。雖然蓋鈕兩端各有一對凸目和角獸面浮雕,蓋沿及頸部分佈四組長尾鳳鳥紋並以雲雷紋為地章,但整件器物最重要最顯眼的腹部卻是光素無紋飾的,這也顯得它越發古樸深邃。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如果說僅僅是上述這些,那實在算不得什麼,別說商周時期璀璨的青銅器中毫不起眼,就是琉璃河遺址中其它青銅器也有很多比它更華麗、更精美。然而,在西周克盉的蓋與器口內壁兩處都有相同的一段銘文:

王曰:“太保!佳乃明乃心,育於乃闢。餘大封乃育,令克侯於匽。事羌、頁、□。平馭敞。”克來醫,入土□又嗣用乍寶尊彝。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這段金文只有43字,還有個別字瀰漫不清,無法辨認,但卻透露了一個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在武王滅商之後,確實將身為弟弟召公姬奭封為燕侯,並管理羌族等附近部落,還統御敞國。當然,召公姬奭的身份高貴,地位重要,還要在京師輔佐君王,無暇就藩。於是,姬奭的長子克才代替父親成為了燕侯。

這段銘文,明確無誤記載了燕國的由來,完全符合《史記》所述。而且它出土於琉璃河遺址的大墓之中,同時還有另外一件文物克罍有相似銘文佐證,更是實錘證明了北京建城的時間和原址。

琉璃河遺址出土的一件文物,刻著43字銘文,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

很多歷史故事,雖然或多或少記錄在紙上,卻很難得到認同,這是因為容易篡改,但當時的文物卻是實證。西周初年燕國的歷史,離我們太過遙遠,哪怕是司馬遷也只是寥寥數筆。唯有這些文物,雖然不會說話,卻透露了更多的資訊,怎麼不讓人心馳神往,窮經皓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