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哀牢山遇難者留下的八大疑問

王鐸:哀牢山遇難者留下的八大疑問

首先,讓我們為哀牢山四位遇難者表示極大的悲痛!

不過,根據網路和媒體公佈的一些資訊,人們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一、四位遇難者為什麼要利用週六(13日)和週日兩個法定假日,驅車170多公里,從昆明前往哀牢山進行調查呢?如果安排在週一到週五的工作時間不行嗎?這麼遠的距離,這麼緊張的時間,再增加一兩天的時間,不行嗎?作為單位領導,不知道這是雙休日嗎?這麼時不我待嗎?這麼緊急嗎?事情這麼重要嗎?事後,又調集人員前去補充調查了嗎?

二、出發前,到底有沒有具體“調查行動規劃”?有沒有“調查路線圖”?為什麼在他們身上沒有發現這些遺物呢?有發現大尺度的地圖嗎?或者在他們的手機裡已經有儲存了嗎?

三、他們外出調查,在到達指定地點之後,有沒有第一時間向地質局通報他們所在的具體位置? 他們的最終調查地點和目的,向地質局通報了嗎?是哪個部門接的電話(或收到的資訊)?即使他們沒打電話,作為單位,為了安全起見,是不是也應該及時同他們取得聯絡?我們的工作,不都是這樣的嗎?

四、這麼多天了。為什麼“租用”的車輛“司機”沒出來說話?因為他要保證與“四位地質調查人員”的聯絡,他最瞭解情況。比如,他們一同從昆明驅車前往哀牢山的途中,在車上都是如何打算的?他們要到山上幹什麼?如何能夠保證準時準點返回?等等,都要向司機說明。不然,司機也不會給他們一瓶汽油。所以,司機最瞭解具體行程,他應該提供很多情況(包括從哪裡進山,都到了什麼地方)等等。可是,沒見有更多的情況被提供和披露出來。司機是第一報警人,他第一時間向地質局報的警嗎?還是向其他單位或組織報的?

五、四位遇難者,其中一定有一人至兩人曾經去過(或多次去過)哀牢山調查“目的地”。不然,這次野外調查也不會定為“匆匆忙忙的兩天”(登山不說,還要來回三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這說明此行在他們四位心中已胸有成竹(不然就不會利用雙休日)。這就不存在迷路的問題,也不存在事先考慮不周的問題,不是嗎?

六、既然是單位派出的專業調查隊,那他們的行動路線單位一定知道得非常清楚。這就為救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是,事實是好幾千人找了整整七八天才找到。現在要問:他們是沿著事先規劃好的線路圖從事調查的嗎?他們是否已經到達要去的“目的地”了嗎?他們開始工作了嗎?既然工作了,為什麼RTK裝置一直沒有開啟呢?

七、找到他們四個人遺體之後,作為地質局是否要給出他們遇難的原因?以警示後來者?且回答社會各界對他們的關注和同情。對於他們的遇難,社會上有各種說法:失溫(顯然不能成立。因為失溫的人常常會將身體蜷縮起來,人多的時候還會聚攏在一起,互相取暖)、雷擊(應該有痕跡,且不可能兩個遇難“位置”都遭遇雷擊)、食物中毒(更不可能,因為他們還留有剩餘的水和食物。除非誤食了其他什麼東西。但從三位遇難者平躺和微笑的樣子來看,根本沒有中毒前痛苦的徵兆)、突遇毒霧(露天風大,空氣流通很好,兩處“位置”都有毒霧,不可能)等等。

八、據當地人講,四位遇難者“最後所在的地方”,距離山下的村莊,僅1。8公里遠。這裡是通訊系統全覆蓋的區域,村裡人經常上山路過那裡,可他們為什麼不打電話求援呢?為什麼?

總之,為了安慰遇難者,解除社會各界的疑慮,這些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做出正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