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前言:

大明王朝如果不算南明的幾位皇帝,前後一共有16位天子。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以外,其他十四位皇帝都有陵寢。而除了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位於南京外,其他十三座帝陵都在北京天壽山,簡稱明十三陵。

根據宣德年間行在禮部官員給明宣宗的奏疏,當時“清明、七月望(即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冬至日”這三個節日,都要對帝陵進行祭祀。後來又加上先帝本人的忌日及皇帝本人生日當天,也要對陵寢進行祭告。這件事之所以拖到宣宗朝才確定,主要原因在於宣宗祖父太宗朱棣去世於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而其父仁宗朱高熾的生日是七月二十三日,而仁宗本人五月駕崩,沒趕上父皇的忌日和自己的生日。

壬辰,行在禮部奏:“故事歲遇清明、七月望及冬至日,行在太常寺具祭儀,在京文武衙門分官祭長陵。今後每歲祭獻陵,宜如長陵之禮。”從之。—《明宣宗實錄卷十》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十三陵景區

至於祭祀陵寢的人選,則在皇帝、親王、駙馬、勳貴和普通官員之間來回切換,視當時的人員配備情況而定。而今天本文的主角朱瞻埏,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承擔起了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的職責。甚至於連他的英年早逝,也被認為是陰氣太盛所致。

生母尊貴,長兄疼愛

朱瞻埏,生於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第十子,生母郭貴妃。仁宗一共10個兒子、7個女兒,從出生時間來看,朱瞻埏是貨真價實的么兒。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瞻埏的祖父朱棣在最後一次北征途中駕崩,皇太子朱高熾於八月十五日登基,十月十一日九歲的朱瞻埏被封為衛王,封國在河南懷慶府(府治在河內縣,即今河南省沁陽市)。

母慈子孝

朱瞻埏的生母郭貴妃,是開國元勳武定侯郭英的孫女,出身十分尊貴。郭英作為洪武朝為數不多能看到朱元璋駕崩的功臣,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他的兒子郭鎮娶了老朱第十二女永嘉公主,兩個女兒一個嫁給老朱第十五子遼王朱植,一個嫁給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可以稱得上是十足的人生贏家。

但是郭家由於在靖難戰爭中站隊建文帝一邊,戰後受到了朱棣的忌恨和清算。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67歲的郭英去世。朱棣雖然追封其為營國公,諡威襄,但是武定侯的爵位卻就此中斷,無人襲封。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郭貴妃畫像

為了翻身,郭家將族內最出色的女子嫁給皇太子朱高熾為妾,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現當年的輝煌。郭氏確實很有本事,朱高熾後面的三個兒子都是她生的,說明後期在太子宮中已然是獨寵的地位。就在兒子封王之前,郭氏先被冊為貴妃。隨即郭貴妃的兄長郭玹,從青州中護衛指揮僉事的任上升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然後襲封武定侯,圓了郭家人二十年的夢。

甲寅,升青州中護衛指揮僉事郭玹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玹,故武定侯追封營國公英之孫,貴妃兄也。—《明仁宗實錄卷六》

壬申朔,命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郭玹襲封武定侯。—《明仁宗實錄卷七》

仁宗對衛王這位幼子也很疼愛,據郭貴妃家書透露,朱瞻埏患病之時,仁宗還曾親自為其祈福。對於衛王府的長史官,朱高熾同樣很重視。左長史金寔,是參與修纂《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的大儒,更是當年皇太子的春宮舊班底。右長史楊黻,因在朱高熾繼位後直言上疏,受到皇帝本人的好評。

二位長史也沒有辜負仁宗的委託,在衛王身邊

“日以詩書進,說事開益,皆由於正”

。正是由於有金寔、楊黻這樣的王府官員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明史》才會對衛王有

“孝謹好學,以賢聞”

的評價。

長兄疼愛

可惜這樣兒子孝順,雙親疼愛的幸福生活,只維持了短短十個月就宣告結束。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熾在欽安殿駕崩,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回北京繼位。按照明初的慣例,先帝的後宮妃子要殉葬。但實際上本次只有五人殉葬,以郭貴妃的家世以及子嗣,按理不應該在這份名單之中。兩百年後,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沈德符在其所著《萬曆野獲編》中闡明瞭自己的懷疑物件:仁宗皇后張氏。

然前是登極所封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僅郭貴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況貴妃所出,有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三朱邸,在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兩月,曾封張氏為敬妃,為榮國忠顯王之孫,今太師英國公輔之女,冊文中讚美甚備,亦不從殉,蓋以乃祖父勳舊特恩也。是時六宮止以貴妃為極貴,下中宮一等。《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明仁宗獻陵

七月初二日,朱瞻基為朱高熾上尊諡曰: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諡皇庶母貴妃郭氏曰恭肅。也許是對郭貴妃的死因心知肚明,朱瞻基對這個自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朱瞻埏特別照顧,《明史》稱

“宣宗撫愛之”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朱瞻埏5位兄長: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荊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分別之國。留在京中的只剩下25歲的越王朱瞻墉和14歲的衛王朱瞻埏。越王不去就藩,我們之前分析過,是有皇位備胎的因素在裡面。至於衛王,則因為年紀小和身子弱。

大明首席祭祀官

但是年紀小,不代表可以啥活都不幹。雖然朱瞻基不會讓弟弟們插手軍政事宜,但作為皇帝替身出席各類禮儀活動還是沒有問題的。

在衛王之前,負責祭祀陵寢的鄭王朱瞻埈。現在鄭王既然已經之國,越王又輕易不能出動,這個重任只有交到朱瞻埏的身上。其實衛王名字中的這個“埏”字,音[ yán ],本身就有墓道的意思。

當時大明朝自朱元璋開國到朱高熾駕崩,前後共有四任皇帝和一位追封皇帝。但是其中建文皇帝朱允炆因為丟了江山,雖然朱棣假惺惺將他葬以天子禮,卻既沒有諡號,又沒有廟號,相當於褫奪了其皇帝身份。至於朱允炆的老爹朱標,兒子在位的時候追尊他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兒子自己都下臺了,他這皇帝身份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因此朱瞻基登基後,大明實際上只有三座帝陵,其中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太宗朱棣的長陵和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在北京。

南京孝陵

眾所周知,任何一個王朝在開創之初,其各項禮儀都處於草創之中,隨著歲月的推移才逐步完善。而明初由於有靖難戰爭和遷都北京,顯得尤為複雜。建文時代是如何祭祀孝陵的,史書失載。

朱棣篡位之後,史書記載他曾經在永樂元年和永樂二年太祖忌日當天,親率百官親赴孝陵致祭。但此後直到他正式遷居北京之前,孝陵祭祀何人主持?不清楚。

丙戌,太祖高皇帝忌日。是日早,上率諸王奉先殿祭畢,仍率百官躬詣孝陵致祭。公、侯、駙馬、伯、文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於殿前行禮,五品以下官於門外行禮。—《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上》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九日冬至節,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赴孝陵祭祀行禮。十二天後,朱瞻基追隨其父朱高熾的腳步,由南京啟程前往北京。此後十多年裡孝陵的祭祀事宜,交給了朱棣第五女常寧公主的駙馬沐昕。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明孝陵

那麼生於南京,長於北京的衛王有沒有去過孝陵呢?也是有的。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九日,衛王朱瞻埏奉旨趕赴南京,準備在三月十一日清明節的時候祭祀孝陵。

戊戌,以三月清明節,遣衛王瞻埏往南京祭孝陵。—《明英宗實錄卷十四》

朱瞻埏的兄長宣宗朱瞻基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駕崩,繼位的皇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雖然宣宗只在宣德十年活了三天,但朱祁鎮也只能等到第二年才正式改元正統。故而正統元年衛王的孝陵之行,應該是去向曾祖父通報新帝改元的訊息。朱瞻埏這趟差事辦的不錯,回來受到了朝廷的嘉獎。

丁卯,賜衛府長史等官旗校人等四百六十一人鈔有差。以衛王往祭孝陵還,有隨侍之勞也。—《明英宗實錄卷十七》

北京諸陵

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開始,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旦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九月三十下元節,以及冬至節、清明節、萬壽聖節之前,如無特殊情況,衛王朱瞻埏都會奉命謁告太宗長陵和仁宗獻陵。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九月,宣宗朱瞻基外出打獵。當時已經接近孟冬(又稱小陽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個月),屆時皇帝應該要前往太廟祭祀。擔心自己趕不回來的宣宗派人告訴衛王,讓他代替自己行禮。

戊子,遣官齎書諭衛王瞻埏曰:“孟冬享太廟。至期,王代行禮,其敬慎之。” 別敕行在禮部及太常寺文武群臣陪祀如儀。仍命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瑛於下元節祭長陵、獻陵。—《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十二》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明宣宗劇照

從這裡看出,當時宣宗的身體狀況還是不錯的,因為這次外出打獵,一去就是一個月。但是到了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時候,宣宗突然

“不豫”

。此後群臣在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連續到左順門問安,但宣宗病情始終未能好轉,連“歲暮”去太廟祭祀行禮都無法前去,只能再次讓衛王代替。

壬申,立春,免賀禮。文武群臣詣左順門問安。歲暮享太廟,遣衛王瞻埏行禮。—《明宣宗實錄卷一百十五》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一日正旦節,身體急劇惡化的宣宗下旨

“免正旦賀禮”

,只是讓百官到文華殿朝見皇太子朱祁鎮。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駕崩,上尊諡曰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陵曰景陵。

由於新天子朱祁鎮年紀太小,南郊大祀天地以及祭太社太稷這些艱鉅而複雜的禮儀活動,朝廷一律交給衛王朱瞻埏代行。此後迎宣宗章皇帝神主祔享太廟,建長陵神功聖德碑,宣宗章皇帝小祥、大祥、禫祭,都由衛王代為行禮。

所謂的“小祥”指週年祭,“大祥”指兩週年祭,“禫祭”指除喪服之祭(一般在大祥後六十日)。禫祭之後,宣宗的喪禮才算正式告一段落,衛王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婚禮。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明宣宗景陵

英年早逝

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七月初六日,皇帝侄子朱祁鎮任命成國公朱勇為正使,吏部尚書郭璡為副使,持節冊封東城兵馬指揮楊順之女為衛王妃。這兩人一個是世襲公爵,一個是六部尚書之首,可見朝廷對於衛王婚事的重視。

可惜不知是不是祭祀活動進行的太多沾染了陰氣,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年僅23歲的衛王朱瞻埏去世。對於衛王的去世,《實錄》也罕見地給出了較長的篇幅予以介紹;

己卯,衛王瞻埏薨。王,仁宗皇帝第十子,母肅恭貴妃郭氏。永樂十四年生,冊封為衛王,留居京邸。為人孝謹,雅好學問,宗室中號稱賢王。正統初祀禮皆王代行。至是薨,年二十三。上甚哀念,為輟視朝三日。遣官祭葬,諡曰恭。—《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七》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確定自己沒有懷上遺腹子後,衛恭王妃楊氏自經殉葬。朱祁鎮為其賜諡曰貞烈,並與朱瞻埏合葬。衛恭王的墓地,據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所載,位於順天府豹裡山。豹裡山在何處,筆者沒有查到。按理明初在北京的親王去世,都會安葬於金山,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區邊府山一帶。

按《明實錄》的記載,衛恭王的墳園由工部尚書吳中奉旨督造。完工之後,英宗又命行在錦衣衛撥軍十戶,守衛恭王塋園。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幼子,天天祭拜陵寢導致壽命不永?

土木堡之變

結語:

作為仁宗最小的兒子,又在“宗室中號稱賢王”,衛恭王的英年早逝,確實令人惋惜。而衛王妃的自經,又向我們揭示了明初殉葬的殘酷。因為無子,不但王國要除封,王妃還要殉葬。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瓦剌軍隊劫掠北京,衛恭王的墳園和他幾位兄長一樣都慘遭洗劫。

癸卯,滕懷王、衛恭王、蘄獻王、越靖王諸墳為達賊所犯,其供器俱被掠去。有司以聞,命太常寺往視補之。—《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五·廢帝郕戾王附錄第三》

好在只要明朝存在,朱瞻埏雖然沒有子嗣,倒也不用擔心祭祀問題,衛恭王墳園自有司香奉御。朱瞻埏生前將朝廷賜給他的順義縣地二十三頃,施給了當地的大慈恩寺。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朱祁鎮之孫岐王朱祐棆去世,由於其無子,因此被運回京城安葬,墳園恰好就在大慈恩寺界內。衛恭王墳園司香奉御曹德請朝廷指示如何分配香火,最終的決議是一分為三,二王、大慈恩寺各享一份。

己未,戶部議分為三,其二以奉二王香火,一仍留本寺,從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親王沒有兒子,後事就是如此落寞,連香火都要和侄曾孫分享。難怪親王們在失去政治權力之後,鉚足了勁頭生兒子,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