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風俗】七月半,接老客

【鄉土風俗】七月半,接老客

本文作者:劉暢覺 編輯:文翟

先看幾個名詞:先人(恭敬),老客(親熱),亡人(哀悼),鬼(恐怖),其實,這幾個詞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指死去的人。

道教認為,天、地、水為養育世界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有所謂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又與三元相配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三官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佛教稱七月十五為盂蘭節、鬼節。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冤魂厲鬼走出地獄,享受人間血食。

邵陽民間風俗,七月初十將“老客”請回,一日兩餐(舊俗夜不敬神),點香焚紙,虔誠供奉;到七月十四晚送“老客”回去,焚紙鳴炮,又是一番熱鬧。

我對接“老客”的印象,源自兒時奶奶對“老客”的虔誠。每年的七月初十,奶奶在門前小路的橋邊燒上幾張冥紙,嘴裡唸唸有詞。念些什麼我記不清了,但可看出她有一種對親人久別重逢的親熱。

堂屋神龕下的方桌上早已擺好了三杯香茶,奶奶用衣袖在桌旁的條凳上拂了拂灰塵,然後是讓座、插香、燒紙、作揖,一系列行作如行雲流水,她的一雙小腳一點也不影響她的一系列動作。最後,她總不會忘記拉著我,跪在地上磕三個響頭。

轉眼到了七月十四,夕陽西下。奶奶走出大門,嘴裡說,你老先走!一邊說一邊用手作著“請”的姿勢。沿小路走過小橋,在路邊點燃了早已準備好的冥紙,並燃放了一小掛鞭炮。

這種接“老客”的風俗伴隨著我的記憶、也隨著歲月的流逝一直延續下來,一年也沒中斷過。所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老客”們的待遇也提高了。

我的父親在七年前也加入了“老客”的行列,與祖宗們一起坐上了神龕。每年的七月,家人會早早唸叨,父親要回來了。

既然父親和先人們都回來了,就不能讓他們餓著,否則便是不孝。每天的敬飯敬茶燒紙焚香是必不可少的,還得招呼身邊的小孩一起作個揖。向先人囑咐的話,不外乎保佑小孩子考個好大學。

七月十四的傍晚,沉靜的山村便熱鬧起來。到處是青煙繚繞、紙灰飄飛,鞭炮的鳴響此起彼落,要持續好久好久。那焚燒的東西除了冥紙,還有金山、銀山、元寶、冥鈔、衣箱、電視機、小車、別墅……人間所有的東西,先人們一件也不能少呵。

據說七月十五便是“過鬼門關日”,村裡若是有人在這段時間死了,便可隨先人一起過鬼門關,免了過奈何橋那一難。

中元節的祭祀不是迷信,它是懷念祖先的一種孝道,它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尊祖”、“博愛”的延伸。

附:【鄉土天下】堅持獨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樸實的語言描述鄉土歷史人文。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鳴,敬請留言分享心得,以鼓勵作者寫作。

作者簡介

【鄉土風俗】七月半,接老客

劉暢覺,湖南邵東人。退休教師。曾發表小說、散文20餘萬字。著有《三昧集註》、《訓詁隨筆》、《對聯選注》、《三教菩薩神聖大全》、《浮生若夢》、《哀祭文集》、《劉暢覺小說選》、《劉暢覺散文選》等書。